【連網】(記者 顧曉昕)辦一張美食卡,先存上100元,以后吃飯慢慢刷;辦張美容卡,先存上500元,以后一年都可以去做美容美發;辦張健身卡,先存上2000元,以后沒事就可以去健身房健身……時下,商家設置的消費卡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這種預付卡讓消費者在消費的同時能享受到一定折扣的優惠。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不少的預存消費卡成了商家的“坑人卡”。
日前,市民張先生就給本報熱線打來電話,反映說他之前在一家洗車店辦了洗車卡,可前幾天去的時候,這家店突然關門了。張先生告訴記者,今年他在市區人民路一家汽車美容裝潢店里辦了一張150元15次的洗車卡,到現在為止只洗了3次,結果再來洗車的時候店關門了,也沒任何通知。“我前幾天再次來到這家洗車店時,門上已經貼上了出租的通知。”張先生說,“打電話一直關機,后來在網上聯系到這家老板,說以后可以去人民路上另外一家洗車,兩家已經協商好了。可是我去了之后這家洗車店的負責人表示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
無獨有偶,連云區的王先生在一火鍋自助餐廳辦理了充值優惠卡,才吃了幾次,卡里還有600多元的金額沒有消費,再去的時候卻發現,服務員還是原來的服務員,但是老板卻換人了,而且接手的新老板明確表示,不認可以前的充值卡。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這種預付費消費糾紛比較多,但是出現問題后,對此消費者只能接受,即使有爭議,商家也難以受到約束。法律對此類預付消費卡商家沒有相應的監管制度,大部分消費者在辦卡時只是登記個人信息,商家一般不會提供規范合同來保證對消費者的承諾。這種消費方式必須要以商業信用作為保證,而目前還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信用機制。
對此,法律人士認為,通過完善立法來規范預付消費卡制度至關重要。有關部門要全面建立預付式消費卡發售的登記、申報、備案制度。與此同時,消費者也要樹立維權意識,提高維權能力。在購買各類預付式消費時三思而行,不要輕信商家的口頭承諾。連云港連城律師事務所王浩說,在預付式消費過程中,消費者往往處于比較弱勢的地位,尤其是在維權方面確實比較困難。消費者碰到老板變更的情況時,可先看一下該店的工商營業信息有沒有同步變更,如果沒有發生變更的話還是可以繼續使用的。如果已經發生了變更,要看變更的具體情況。
“如果新老板承接了原來老板的店,那么所有的債權債務也是要求同步轉移,新老板對于以前遺留的債務仍要繼續承擔法律責任。”王浩說,如果上述情況都不是,那么原有老板的法人在沒有進行清算等情況下即結束營業,可以要求其個人承擔連帶法律責任。
王浩律師提醒說,消費者在辦卡前要看清楚提供商品或服務的商家的性質,尤其是工商營業執照等基本信息,現在消費者可以在商務部網站找到登記系統快速查詢商家信息,建議大家在購買預付式消費卡時,提前查詢該商家是否已在商務部門備過案,并了解存管保證金事宜。購買預付式消費卡時要仔細閱讀合同的各項條款,尤其要重點閱讀服務標準、服務時間及售后服務等條款,并注意保留消費憑證,勿聽信口頭承諾,以書面合同為依據,對于一些規模較小的經營者,盡量不要大金額交付預付金額,發現問題及時向工商、消協等有關部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