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黎一 通訊員 王文祺) “以前,這一區域植被非常散亂,通過近兩年來的植被保護措施,雪松、黑松、側柏等植被已將這里裝點一新,可謂是三季有花,季相分明。”日前,站在港城大道猴嘴山上,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據了解,包括猴嘴段在內的“城市綠肺”———云臺山,在我市投入近8千萬元實施四期景觀生態林改造工程后,沿山景觀面得到顯著改善,森林覆蓋率已由2007年的73.9﹪提高到今年的90.2%。
由于位于城市中心、擁有著豐富的山林資源,云臺山一直被譽為我市重要的城市“綠肺”。不僅支撐了全市旅游業的發展,由于全部為國家級生態公益林,還被省政府劃入生態紅線范疇,是我市重要的生態基礎設施。多年來,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生態資源,我市持續開展造林綠化、森林撫育、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等工作。但部分地段由于歷史上人為破壞較為嚴重,森林消失殆盡,水土流失,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和森林生態效益的發揮。
為了使云臺山的生態、經濟效益得到充分發揮,我市從2007年啟動云臺山景觀生態林改造工程。據悉,我市財政投入2200萬元,實施云臺山景觀生態林建設一、二期工程,造林3000畝。其中一期工程從九嶺到花果山山門南側山體,建設景觀林2300畝,經濟林700畝;二期位于港城大道猴嘴山體,面積700畝。
既進行生態補償,又提升城市生態景觀功能。2013年起,我市再次啟動三期工程,投入1886萬元,提升重點主要包括沿港城大道南側山體,涉及猴嘴、朝陽、中云和平山等地。為了解決這些地塊植被種植效果差的難題,我市根據不同地段的位置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合理規劃。適當設計部分常綠喬木進行搭配,做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季相分明,主要造林為雪松、黑松、側柏等,共栽植5萬株,驗收后成活率達到90%以上,顯著改善了實施區斑禿現象,成片造林2950畝。
選擇“抵抗性”強樹種,對荒蕪地區進行造林綠化。在這四期工程中,最為艱難的當屬為連徐高速公路北側,從錦屏山到漁灣一帶的第四期工程。據悉,這一區域立線栽種難度大,被定位為植被恢復區。我市先后投入3784.8萬元,采取魚鱗坑、保水劑等科技手段解決成活問題。此外,在樹種選擇上,林業部門選擇了經過多年生產經驗,在本地能夠較好生長,具有較強的耐瘠薄、耐干旱和抗病蟲害特點的。如今,當年荒蕪一片的地區,已經被側柏、火炬松、枇杷等常綠樹種和青銅、烏桕、楓香等落葉樹種所覆蓋。遠遠看去,已是一片綠意蔥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