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李國瑞 通訊員 劉陽) 10月21日、22日,市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工作人員及市文物保護學會志愿者先后前往白塔埠、駝峰、石梁河、房山等鄉鎮,走訪調查與水文化相關的橋梁、河閘遺址、井泉以及石刻等文物與遺跡,新發現石碑、拱橋及水利灌溉設施各一處,進一步完善了江蘇水文化遺產調查的相關數據信息。
傳說飲用泉水治愈頑疾
在白塔埠鎮商莊村東郊,工作人員發現一塊名為《東海縣隆興莊化痞泉記》的石碑。該碑通體采用黑色花崗巖雕琢而成,方額抹角,刻面平整。全文共計124字,主要記述了主人公孫秩權因飲用當地一處天然泉水,治好了其八年久治不愈的頑疾。
為感念這處泉水的功德,孫秩權于“民國十七年季春下浣”“爰勒諸石,以誌不忘”。所謂“化痞”,即祛除疼痛。據當地村民張立興介紹,聽父輩人講,這塊石碑是一位贛榆人用牛車從當時的縣城(贛馬)拉來的,走一路放一路鞭炮,直至送抵此處。
拱橋涵洞時代特征鮮明
在駝峰鄉上灣村境內,工作人員發現一座始建于1966年的石砌拱橋,在橋體北側拱梁上方,分別用四塊方形塊石鐫刻有“上灣橋”及“自力更生,一九六六年二月竣工”等數字。經測量,該橋單孔跨徑約10米,橋面距離水面約3米。“五七涵洞”位于房山西麓,是一座興建于1976年的水利灌溉設施。涵閘主體兩側分別刻有“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合力推進水文化遺產保護
“截至目前,我市境內已發現200余處水文化遺址和留存物,包括石刻、井泉、橋梁、堤壩、碼頭、河閘等。”市文保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于這些新發現,我們將仔細進行梳理、調查,為全面摸清我市水文化遺產現狀,保護和傳承好水文化遺產資源,提升水利行業文化軟實力提供重要參考和依據。”
“我市的水文化遺產多為碑刻和部分遺址,分布零散,重視程度和保護力度不夠,一旦破壞便無法有效恢復。”市文保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水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開發工作,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形成水文化發展所需的良好外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