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據央視報道,李克強總理近期對媒體報道的“白血病患兒遭遇廉價國產藥短缺,進口藥一瓶超千元”等作出批示:要將心比心,高度重視所反映問題,抓緊采取有效措施,特事特辦,切實加大國產廉價藥生產供應保障力度,切實緩解患兒家庭的“用藥之痛”。
在總理特事特辦的批示下,白血病“救命藥”巰嘌呤片短缺事件,很快就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近些年,我國出現包括各種救命藥在內的“藥荒”已不是新聞。據不完全統計,廉價“特效藥”以每年至少十幾種的速度在消失。2015年底,我國500多種國家基本藥物已有340余種出現短缺或消失,象維C銀翹片、紅藥水、三黃片、黃連上清丸……有網民盤點,這些多則幾元錢少則幾毛錢的藥,近年來越來越難買,諸如維腦路通片、牙周靈片、環丙沙星膠囊、注射用紅霉素、葡萄糖酸鈣片、復方甘草片等多種廉價藥,干脆漸漸“退出百姓視線”;很多廉價藥的消失也導致現代醫療體系頻遭“有診斷卻用不起藥”或“有診斷卻無藥可用”的狀況。醫生在無奈之下只有開出價格翻倍的‘替代藥’,得到的是患者對醫生的種種質疑,加深了醫患矛盾。
推進醫改的目的是通過市場化手段優化醫療、醫藥資源配置,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難題,但在其他經濟領域頻頻發生奇效市場化藥方卻屢屢失靈。藥品成本高,企業不生產,藥品價格低,醫院、醫療流通企業無錢可賺不愿賣,廉價藥價廉物美老百姓沒藥買,醫改“困局”中的廉價藥生產、銷售正進入到一個死循環,亟待智者 “開方療疾”。
早在2014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常用低價藥品供應保障工作的意見》,從生產、流通、價格、招采、使用等各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然而,“藥方”對癥,療效并不明顯,甚至有越治越重之憂,白血病患兒遭遇廉價國產藥短缺,進口藥一瓶超千元”引發總理批示的報道就是典型。救命的廉價藥反而成了“要命”的高價藥。
白血病患兒的家長張蕓是幸運的,她的遭遇引發了媒體的關注,得到了總理的批示,受到了良好的治療。但我們在高興之余,應該反思一下這個社會還有多少個白血病患兒,腫瘤患者等病患者備受奇高醫療費的煎熬,難覓廉價藥的蹤跡,度日如年的期待媒體和社會的關注。
百姓對醫改成效的獲得感,最終要體現在受惠上,醫改成效的好壞不是醫療、企業雙贏,而是政府、企業、群眾多方共贏。遏制廉價藥荒,這是群眾的呼聲,也是政府最大的民生。藥品是一種特殊商品,需強調其作為公共品的屬性;藥品短缺涉及到藥品研發、生產、流通、使用各環節的問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單憑任何一個部門,都難以取得預期效果。
國家必須向對糧食一樣,保障廉價、在稅收、資金等方面給予廠家一定的政策傾斜和財政補貼;相關職能部門在落實總理的批示時不能只考慮給白血病患兒發去了多少多少廉價藥,要深思醫改中存在的存在的種種問題,以總理的批示為指南,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不斷推進醫療體制改革,完善短缺藥品的監測預警體系;藥企、藥企流通企業也不要唯利是圖,要積極壓縮生產成本,實行‘公益性生產’,既讓藥企不賠錢生產,又能保證老百姓能用上質優價廉的藥品;破解廉價藥“一藥難求還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來托底。市場經濟解決不了的難題,由公共財政來保障“兜底”。
只有多方協調一致,齊心合力,才能讓廉價的救命藥“起死回生”, 百姓才能真正享受到醫改帶來的“紅利”。(吳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