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莊婷婷
在前不久召開的市兩會上,我市提出要瞄準貧困群體和重點片區,因村因戶因人具體施策,年內4萬人脫貧、50個經濟薄弱村達到新“八有”標準。要實施產業扶貧,扶持薄弱村發展特色經濟。這為我市的扶貧開發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產業扶貧,就是通過產業的發展帶動脫貧,這是最為根本的扶貧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從根本上說,通過發展產業,是讓貧困地區農民實現持續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更是從根本上去除“窮根”的主要抓手。
產業是脫貧之基。我市共有36.1萬年收入低于6000元的農村低收入人口、149個經濟薄弱村,到2019年要全部實現脫貧。產業扶貧可以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有機轉變,從而達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效果。在我市,產業扶貧應該充分體現“產業 +扶貧”的內涵,發揮產業對貧困戶脫貧增收的帶動作用,確保貧困戶有長期穩定的收益,避免扶農不扶貧、產業不帶貧。要創新“市場主體 + 基地 + 農戶”的產業經營機制,帶動農民從“小生產”走向“大市場”、從分散經營走向專業化經營、從貧困邁向小康。近年來,我市強化產業扶貧,因地制宜培育“一村一品”、“一鎮一特”,形成了東海石梁河葡萄、贛榆黑林獼猴桃、灌云叮當河大米、灌南食用菌等一批特色富民產業。要進一步探索完善產業經營模式,促進產業鏈條更加完整、帶動能力更強、效益更高。
產業是發展之本。在國家頂層設計中,對于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著眼,是要通過產業扶持,解決一半以上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作為一個蘇北城市,不斷培育貧困人口應用現代科技融入產業發展,是我市持續脫貧致富的新途徑。產業扶貧為農村吸引和培養了大量人才,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引導貧困戶之間實現土地、資金、勞力等資源的優勢互補,提高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自我發展、合作發展的意識和能力;組織動員能人大戶、返鄉創業人員、致富帶頭人,開展結對幫扶、興辦實業、村企共建等活動,發揮“領頭雁”帶動作用。同時,加快發展“光伏扶貧”“互聯網 + 扶貧”、“旅游扶貧”等高附加值的新興業態,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產業是致富之源。以產業扶貧為切入口,農村貧困戶更能告別以往的粗放生產和經營模式,提高參與市場的意識和競爭能力,在產業的有力支撐中,完成商品的組織化生產和市場化銷售。我市要實現產業扶貧,應該遵循市場和產業發展規律,確保產業發展方向、項目引進、品種選擇等方面精準無誤。要注重構建市場主體與貧困戶的利益共同體、利益聯結機制,鼓勵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長期穩定的帶動關系,向貧困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切實提高產業增值能力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要以長養短的產業發展思路,大力推行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提升產業扶貧的質量和效益。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脫貧根本上就是要長遠脫貧,必須要以發展的思維來推進脫貧,以產業促脫貧。當前,港城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必須要按照中央、省、市產業扶貧規劃的安排,多措并舉、統籌推進,使扶貧舉措和成效落地落實,使脫貧“永不反彈”、發展“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