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耀華 孫淑莉)從港城各個角落收集來的餐廚垃圾,被運送到大浦工業區金馳生物處理場,不焚燒、不填埋,先得進行一番過濾處理。環保防滲、全密閉處理,這些目前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處理領域最先進的技術和工藝,我市已在蘇北魯南地區率先實現。餐廚廢棄物處理的終極產品是生物柴油、有機肥料和無害的沼氣等。但目前這樣的餐廚垃圾處理系統尚未得到一致認同,不少餐飲企業和相關單位仍喜歡將餐廚垃圾交由郊區“泔水豬”養殖戶處理。據介紹,我市餐廚垃圾處理系統日可處理約100噸原料,但當前每天最多僅能收集40噸,吃不飽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市城管部及餐廚廢棄物處理單位。
港城餐廚廢棄物處理實現資源化
自去年4月起,我市餐廚垃圾處理系統竣工并投入使用,從街頭收集到的餐廚廢棄物被送入指定貯罐,待條件成熟后即可通過科學手段處理。這座全市首座規模化的餐廚垃圾處理廠總投資近8000萬元,項目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這個處理餐廚廢棄物的項目是港城重點民生項目,全面達產后,每天可將上百噸餐廚廢棄物轉化為電能和其他綠色產品,從而達到餐廚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處理的目的。去年10月起,我市執行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有關部門開始對全市范圍內餐廚廢棄物的產生、收集、運輸和處置嚴格監管。根據該辦法,今后本市餐廚廢棄物的收集、運輸和處置實行特許經營,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餐廚廢棄物的收集、運輸和處置活動。
餐廚垃圾俗稱泔水,特指飯店、單位食堂含油脂量較高的剩菜剩飯,不僅易腐爛變質,還易傳播細菌病毒。目前,我市餐飲企業眾多,每天可產生90余噸餐廚廢棄物,其中中心城區每天產生餐廚廢棄物超過50噸,贛榆城區及東海、灌云和灌南三縣縣城每天各產生約10噸。全市餐廚廢棄物由專用收運車輛收集運輸至專用項目廠區,通過機械分揀系統進行自動分揀,揀出餐廚廢棄物中的雜質,分離系統分離出固形物、廢水和油脂。油脂經有資質的專業廢油脂處理公司進行深度處理,固形物和廢水調質后送至厭氧發酵處理系統,產生沼氣并利用,產生的脫水沼渣和預處理分選出來的雜質進入填埋場,分離出的沼液水經過處理后達標排放。其產生的沼氣既可以轉化為電能,又可轉化為天然氣供居民使用。
專業回收與泔水養殖有苦斗
根據我市相關法規,餐廚廢棄物產生單位應當與取得餐廚廢棄物收集運輸服務許可的單位簽訂協議,餐飲企業必須將餐廚廢棄物單獨存放于特定收集容器。為保證形成長效管理機制,我市還將成立餐廚廢棄物聯合執法隊伍,落實專人負責餐飲單位和單位食堂餐廚廢棄物的監管,取締非法收運車輛、非法加工餐廚廢棄物場所,查處各類違反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的行為。同時,也鼓勵餐飲行業協會發揮自律作用,參與制定相關標準,將餐飲廢棄物的規范化、標準化分類貯存和處理納入餐飲企業等級評定和誠信管理范圍,督促餐飲企業做好餐廚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雖然眾多餐飲企業也簽訂了回收協議,但其執行并不好。3月28日10時許,筆者與執法人員同行,在蒼梧路與花果山大道交叉口和嬴洲路先后查獲5起偷運餐廚垃圾案,其背后正是一些餐飲企業或大型單位食堂的不作為。
事實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餐廚垃圾的回收過程中一直存在“正規軍”與“游擊隊”的苦斗,但總因為“游擊隊”出錢購買而而處于劣勢。筆者不久前隨同一輛餐廚廢棄物回收專用車采訪,走過朝陽路、馨香路等多條道路,向簽訂協議且門口擺有回收桶的餐飲經營場所收集垃圾,發現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空桶,其后置車載4.5噸容量容器只收集到約1.5噸。據收集員李善鵬介紹,作為機動收集員,他幾乎參與收集了市區所有餐飲場所的餐廚垃圾,發現除世紀緣、萬達、蘇寧和利群等大型餐飲企業或商業綜合體外,大專院校除師專和康達學院食堂外,其余大都不配合,機關單位食堂表現較好。正因如此,餐廚垃圾處理系統每天只能收到三四十噸,專業的企業處理餐廚廢棄物,總有“吃不飽”的尷尬,以至于上好的機器只能開開停停,這讓城管執法人員和餐廚處理企業大為困惑。多數餐飲企業的餐廚垃圾更愿意賣給“游擊隊”,這樣他們每月可以有數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的收益,而集中收運是以餐飲企業的自覺為前提的免費行為。
解決環保企業“吃不飽”還要多努力
由此看來,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首先要解決的是環保企業餐廚垃圾“回收難”問題。只有回收企業“有米下鍋”,才談得上企業的正常運轉和基本盈利,才談得上試點城市餐廚垃圾處理的機制化和可持續化,也才談得上餐廚垃圾環保處理系統的推廣價值。唯有解決了“回收難”,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才能落到實處。針對餐廚垃圾難收的問題,“游擊隊”與“正規軍”搶資源的問題,市城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通過積極的執法手段來推進餐廚垃圾的處理工作。目前,我市已初步組建了由城管、食藥、環保、公安等部門組成的綜合整治隊伍,主要對非法收運,加工餐廚垃圾的人員進行打擊;其次就是做好服務,進一步上門宣傳,讓更多的餐飲企業和單位食堂了解餐廚垃圾統一回收處理的好處。
相關人士也指出,餐廚垃圾無償回收雖然是大勢所趨,但因為其利益鏈已經形成多年,民間在收取餐廚垃圾時均有付費的習慣,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多年,突然之間進行集中無償收運,很多餐飲企業不配合,正是看到了利益鏈的斷裂。但既然我們已制定了相關辦法,就要嚴格依法執行。有關人士建議,應采取疏堵結合的方式加以治理。一方面,加大執法力度,完善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提高其可操作性,打組一套漂亮的組合拳;另一方面,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回收隊伍,建立科學的監管體系。此外還應該有補償機制或者獎勵機制,逐漸提高餐飲業主的自覺意識,減少抵觸情緒,進而將全市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提高到新的高度。在這方面,長沙市用了半年多時間強化執法監管,最終扭轉了餐廚廢棄物無償回收的被動局面,并由此走上了正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市不妨也借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