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袁春梅 王華)“沒有父母的含辛茹苦,一輩子的勤奮操勞,就沒有我們的健康成長,也不會有我們的今天。雖然他們沒有文化,不會講多少大道理,但他們卻有著讓我們子女驕傲的品質:和藹慈祥、忠厚善良、吃苦耐勞、有堂堂正正做人的志氣和骨氣。”提起“傳承家風”這個話題,家住灌南縣田樓鎮大莽牛村的蔬菜種植大戶田文剛侃侃而談。陽春三月里,他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母親去自己蔬菜種植地走走,留下暖暖的背影。
父母言行讓子女受益
田文剛說,父母共生育了5個孩子,他在家排行老二,上面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最小的弟弟今年也已經48歲了。他永遠忘不了父母對他們的付出,雙親為帶大這些孩子真是操碎了心,吃夠了苦。
小的時候家里條件不好,他的大姐總是生病,有一次連續發燒好幾天,母親連續多日沒有合眼,守護在大姐的身邊。上世紀60年代,因為兄弟姊妹多,家里負擔重,父親當時有理發和吹鎖吶手藝,母親為了配合父親一心想辦法賺錢養活全家,不僅承擔了家庭的重負,一邊帶孩子,還割草、挖野菜,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母親用她勤勞的雙手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記得那時,父親因為經常外出苦“私活”,而母親平時辛勤苦的工分都被生產隊扣掉。淚水伴著汗水,陪伴著他們度過了艱難漫長的歲月。當他們一個個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之后,才更感受到父母撫養子女們是多么的不容易。
“父母總會用他們的一言一行引導子女繼承家風家訓,孝敬長輩。教育我們要誠實做人、和善待人、努力工作。在母親眼里,滿世界的人都是好人,不記得曾經與誰人生過氣,因此受到鄰居們的尊重。別看母親沒有上過學,不識字,但她卻能講出做人要有‘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出聲’的話來。”田文剛說,在父母的影響下,他們兄弟姊妹生活得都還不錯。
反哺老人踐行優良家風
“母親的言行對我們的成長影響很大,使我們受益良多。母親對整個家庭而言,可謂勞苦功高。我這么多年從事設施蔬菜種植,均源于父母對我的影響,在本村從事設施蔬菜種植60余畝。”田文剛說,母親不但教育和培養了五個子女,而且帶大了孫子孫女們。這些好家風像一棵大樹般庇佑著他們成長,讓他能夠擁有友善、勤儉、謙厚的生活態度。
在父母的辛勤培養下,田文剛兄弟姊妹生活得都還不錯。自己的日子過好了,就希望父母也能跟著享福,老大因為工作關系住在縣城,老三成為一家私營企業老板。2003年,父親患病去世后,老母親不想在城市居住,老人堅持自己的意見,仍然和田文剛他們一家住在一起。
2016年5月,89歲高齡的母親走路時不慎跌倒,導致左大腿骨折。住院一個多月,出院后在家不能動彈。為了母親坐著舒適,田文剛又幾次改裝輪椅,每次改裝母親都非常高興,感覺更舒適了。
為了讓母親能到戶外活動,田文剛經常推著輪椅到戶外呼吸到新鮮空氣,體驗生機勃勃的生活氣息,還把母親帶到以前的好友在一起聊聊天。田文剛的妻子王麗召也特別孝順,平時除了幫助田文剛蔬菜種植以及田間管理外,還定期給老人剪指甲、梳頭、擦身體,無微不至。
但田文剛和王麗召不滿足于日常的服侍,在老人飲食等方面更是細致入微。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細心的田文剛還手繪了健康繪本,把自己平時從電視、報紙上看到的健康保健小知識等都用筆記本記下來。夫妻倆還在生活中細心觀察老人的一舉一動,增強疾病防范,讓老人少受或避免受到一些疾病的侵害。
美德好家風滋養孫輩
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拉扯大,付出了多少艱辛和多少心血,他們不僅給了我們生命,并把我們養育成人,這份恩情似山高比水深。
田文剛說,子女盡贍養老人的義務其實是回報父母多年養育之恩的一種體現,由于有些家庭的教育存在誤區,使得很多子女從小養尊處優、目無他人,不懂得生活的艱辛,成年后也不懂得回報父母的愛,甚至還把父母視為累贅,欲“除”之而后快,實在是家庭的悲哀。
百善孝為先。田文剛家的兩個兒子田家淦、田家豪都在外打工,受家庭美德影響,平時對奶奶也特別有孝心,每星期和奶奶通電話已經成為習慣,了解奶奶的身體以及生活情況,中秋、春節回家時,總是大包小包帶些奶奶平時喜歡吃的食品。每每提起兩個孫子,奶奶總是笑容寫在臉上,逢人就夸孫輩既孝順又有愛心。
在田樓鎮大莽牛村,田文剛和妻子王麗召孝敬老人是出了名的,村民平時教育孩子都以田文剛他們兄弟姊妹為“孝子”典范。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更加需要在新常態下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讓好家風、好家訓永遠傳承下去。”田文剛說,在他們老田家,已經形成家家都有好家風,戶戶文明爭最美的家庭文明新風尚,希望以后孩子們的小家庭也都能繼承下去。
圖為,田文剛推著老母親去種植基地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