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慧 通訊員 趙慶濤 錢耀森)近日,贛榆區短蛸苗種繁育及養殖技術研究(Y2017-7)項目接受專家組中期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短蛸苗種個體生長良好,體色正常,活力強,對短蛸進行產業化養殖前景廣闊,這標志著贛榆短蛸全人工養殖技術實現重要突破。
短蛸俗稱八帶魚,又稱飯蛸,是我國沿海重要經濟章魚之一。贛榆短蛸苗種繁育及養殖技術研究項目自實施以來,通過采捕野生親本、馴化、促熟、采卵、孵化、苗種培育等一系列人工控制過程,共獲得受精卵10.9萬粒,培育苗種4.6萬尾,幼體成活率52.3%,按預定計劃苗種現已進入養成階段。
“野生短蛸市場供應一般在每年1至5月,5個頭(1公斤稱10只)的60元/公斤,如進行工廠化養殖,從育苗至出售僅需約半年時間,市場潛力巨大。”贛榆佳信水產開發有限公司企業負責人張昊介紹說,“為縮短新品種進入到產業化的周期,在項目實施中我們打破常規,增加試驗耐受環境、飼料轉化等環節,不僅推進了項目進度而且提高了項目的科技含量,為加速推進工廠化養殖奠定堅實基礎。”
淮海工學院、連云港市海洋與漁業局組成的專家組對經過聽取匯報和查看現場后,一致認為短蛸苗種個體生長良好,體色正常,活力強,對促進短蛸進行產業化養殖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來,贛榆區不斷加大水產新品種開發探索研究,并立足海州灣土著物種為特色,緊緊瞄準前沿苗種技術,全力推進漁業水產品種更新換代。依托中國海洋大學鄭小東教授在贛榆掛職,強化校企合作,推進中國海洋大學技術成果在贛榆試行。繼成功引進金烏賊苗種繁育技術后,贛榆區水產科學研究所再次協調推動“短蛸苗種繁育及養殖技術研究”項目,并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
據悉,短蛸苗種的繁育成功不僅有利于推進贛榆土著資源的有效增殖和生態環境保護,而且增添了新養殖品種,有利于緩和漁業生產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也為漁民減船轉產提供了致富新途徑,更為實現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