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王文 王春明)林語堂說:“結婚是人類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舉動。即便在最偏遠的未開化處所,那里的男女,依然必需透過結婚的儀式,始能營其共同生活。” 改革開放40年來,女方的嫁妝不斷改變,清晰地反映出我們的經濟條件、物質文化追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就讓我們身邊的人,講述他們結婚時嫁妝的故事。通過采訪,讓我們一起感受這40年的發展。
東海縣牛山街道商貿大世界居民李翠英,今年66歲了,上世紀70年代末,她和丈夫張萬順喜結連理。結婚陪嫁以木箱為主,里面還放了不少錢,直到現在,這些物品還擺放在家中并一直使用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是,當年的嫁妝里,李翠英還有一臺上海牌縫紉機,李翠英回憶說:“當年哥哥在杭州當兵,還是他專門從杭州給發過來,在當時也算稀罕物,我們這邊的人都沒見過,聽說大概是150元吧。”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上世紀80年代,人們的收入明顯增加,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也逐漸提高。石湖鄉小尤塘村劉昌霞,今年56歲,是洪莊鎮衛生院的退休護士,1984年她和丈夫喜結連理。結婚的嫁妝里,除了當時特別流行的木箱子、五斗櫥、高低電視柜,最讓人羨慕的還有自行車、收音機、電視機,“想當年,一個村子里,誰家要是有電視機,那肯定是讓人激動得不得了。”劉昌霞想起當年結婚時,村民湊在一起羨慕地看著她的嫁妝時,內心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豐厚的嫁妝開始在鄉下逐漸流行,城里的嫁妝更是讓人耳目一新,木質櫥箱已經漸漸變成各類家用電器。牛山街道光榮巷居民穆敏,1988年和丈夫結婚。那時的她也算時髦的人。結婚那會兒,還專門穿著紅色的衣服和丈夫肩并肩拍了張彩色結婚紀念照。嫁妝里,除了流行的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洗衣機、電視機外,還有大型的沙發、餐桌以及各類金銀首飾。為了趕時髦,上世紀90年代初,穆敏還和丈夫專門到婚紗影樓補拍婚紗照。
進入新世紀,大家的錢包鼓了、物品也更豐富了。談起女兒張蘇林,穆敏說,“女兒1989年出生,2015年她結婚時,我們給她陪嫁了一套260平方米的別墅、一輛車,還有25萬元現金,金銀首飾好幾套。現在物質水平那么高,即使陪嫁得再豐盛,也不見得女兒會喜歡,不過,做父母的就這點心思。女兒出嫁時也是賺足了眼球,她是一名電視主持人,雖然也很有個性,但對于我們的這番心意,也孝順地接受了。”
物質生活豐富的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不再刻意關心嫁妝、彩禮的樣式,更在乎這個過程對彼此的意義。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的陸海霞,家住牛山街道和平路晶城大院小區。大學畢業后,在石榴街道上班。2000年她和丈夫拿著當月的工資,搬到單位蓋的小平房里就算結了婚。陸海霞說,“那時候想法也簡單,把嫁妝、首飾都看得很淡。就是有情飲水飽的那種,覺得只要兩個人相愛,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結婚18年,我們靠著自己的努力買了房子,買了車,日子平淡而充實。直到現在我還是相信愛就是力量,愛就是我最好的嫁妝。”
同樣是追求精神境界,但做法卻更新穎。家住牛山街道貫莊新村的劉雪靜,是個十足的90后裸婚一族。不愿意受形式束縛的劉雪靜大學畢業以后,就在縣城一家企業上班。“什么嫁妝不嫁妝的呀,多么俗氣,并且有了也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我們打算一起出去旅游做義工,來紀念一下我們的婚姻。”最后,在自己的強烈要求下,劉雪靜和丈夫不要雙方父母一分錢,也沒拍婚紗照,領了結婚證,請幾個親戚朋友吃個飯,帶著一份執拗就奔走在義工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