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張晨晨 田藝 朱楠 文/圖)近日,我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課題評審會、連云港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文本——《海上絲綢之路·連云港史跡》討論會在南京大學召開。其間,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賀云翱,對連云港的城市定位、城市發展、文物工作等各個方面,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議和意見。
記者就此做了全程記錄,并后續整理提煉,整合出賀云翱的幾大重要觀點和論述,以期對我市申名工作提供有益的精神啟發和助推作用。
“連云港是中國最古老的海濱城市,它的城市定位應該是世界性的”
連云港是最古老的陸海交匯之地。孔望山就是體現連云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交匯點”的重要地方,所以,它的價值是具有世界意義的。
我對孔望山摩崖石刻印象很深。這個東漢時期佛教題材內容的發現,將中國摩崖佛教石刻上推了幾個世紀,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還早200多年,被譽為“九州崖佛第一尊”。過去一直認為佛教是自西向東傳播,孔望山摩崖造像的發現,無疑是對傳統的定論提出了挑戰。它是我國佛教史和美術史上的瑰寶,也是連云港市最珍貴的古跡之一。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佐證在于,藤花落遺址,這處遺址擁有5000年歷史,在沿海城市中,沒有其他任何一個海邊城市,能找到5000年起源的城址;它是“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江蘇省境內發現的第一座龍山文化遺址,具有獨立性、唯一性。如果藤花落遺址在南京、在蘇州被發現,那對他們來說,就是了不得的事情。單這個文化遺產,連云港沒有利用起來。
藤花落遺址,其實是可以重新考古,做成考古遺址公園。目前,國家大力支持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各地都在建設考古遺址公園,但連云港市目前還沒有考古遺址公園。我認為資源好、潛力大,是可以向社會招募資金的,就是說文物還是國家的,核心區我不能給投資者;你的整個方案路徑,需要堅持保護第一的基礎。但是周邊的配套設施,比如旅游配套服務的東西,都可以招募資金。
“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恰逢其時,成功了將對連云港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我認為連云港申報歷史文化名城恰逢其時,對城市是里程碑似的事件,如果這次做成了,是千秋功德。連云港的發展有兩個抓手,一個是港口,另外一個就是文化。連云港的文化,不僅僅是一個有關單位或部門的文化,而是城市方方面面的文化。歷史化名城,涉及領域比較寬廣,是對城市地位的一種確認,對城市未來發展有引導性作用,未來城市的文化產業、文化旅游,包括城市地位、城市品質等,都要靠這些行動,才能夠有抓手來做。
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連云港一定要找準城市地位、城市特色,體現出它的獨特性。如果僅以山海城市定位,那全國有這樣特色的城市并不少,并不能突出連云港的特色。我認為,連云港一定要做好海、港、城三者之間的分析,比如海鹽、海防、海港,這些與連云港城市空間的變化、發展有著重要的關系。
另外,連云港作為一座港城,它外部的構成要素,要做一些分析,比如像孔望山、花果山。實際上,現在的連云港,不僅僅包含了建成區,還應該包含與城市直接相關的、重要的山水自然區,也要把它納入到歷史文化名城的組成要素里邊。否則,就不是完整的城市。
每個城市都是存在不協調的地方,像南京明城墻兩邊拆了上萬間房子,最后建成了明城墻風光帶。杭州西湖,之前幾十層高的樓,包括一些高檔的會所,都拆掉了,所以后來才能申報世界遺產,一些國際會議才能在那召開。我想,全國城市化進程中,由于發展理念的偏頗,初期只重視經濟指標,“GDP為王”,生態、文化、環境、品質方面不重視。現在,發展觀逐步地調整過來了,要更注重抓好轉型發展的契機。
可以說,如果連云港申名成功,未來發展就有了重要的趨向。按照歷史文化名城來做,連云港不僅僅是一個海港型的城市,也是一個海港文化城市;城市的靈魂、城市的根脈、城市的特色、城市的品質和城市的生態都將有所提升,甚至產業結構,將來很可能因為做文化而有所調整。將來的旅游業、文化產業,包括文化消費,都可能推動城市快速發展。
“連云港需要積極爭取配套,建立自己的考古機構和研究中心”
我們研究文化遺產,不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而是為了尋求城市和區域發展規律,以明確城市的發展方向。為了文化傳承發展,為了推動現代化建設,為了人民更美好。而在我的研究調查過程中,我發現連云港也有不少有分量的文化遺產。
海鹽是連云港的一大特色,我認為,一定要將連云港的鹽業文化做活、做大、做強。連云港的鹽業文化,有著良好的基礎。首先,連云港有漢代的鹽倉城遺址,有很大文章可做。目前,鹽倉城遺址已有保護規劃,但這個規劃要進一步補充,要帶著認知目標,去做考古勘探,將保護規劃和有效利用同步進行,發揮資源最大價值。再者,連云港還保留著部分鹽田和鹽坨遺址,這些是連云港海鹽很重要的遺產,將來可以在那邊做一個鹽業遺址博物館,做一個旅游區。這些遺產是原真性的東西,是最珍貴的。千萬不要破壞后再搞個假的,那是本末倒置。此外,徐福傳說,也是一個文化加分項,連云港有必要在這方面做好各方面工作。
我們做文物工作,不是為我們文物部門做的,是為一個城市做的;我們做文物考古不是為學術做的,或者說不僅僅為學術做的,而為城市發展做,一定要有這個思路。此外,做考古,不能只能靠本地的,要引進學術優質的單位。最適合的,就是引進大學里的考古研究團隊。因為大學里邊的考古研究,純粹為了實現學術理想去做的。
當然,連云港本地也需要配套建立自己的考古機構和中心。譬如說,國家文物局有個水下考古中心,也叫中國水下遺產保護中心。目前,該中心在海南、廣東、福建、浙江、山東都有分中心。這些機構直屬國家文物局,規格很高。只要國家文物局設立基地,都有大型的、與海洋有關的博物館等一系列配套設施。配套設施,一部分是國家局支持的,一部分還需要地方支持。
另外,我在此之前也向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中心建議,在連云港建設江蘇分中心。如果一旦建立了這個中心,將一下子把它在海洋方面的地位,提升到國家層面上去。所以,我希望連云港可以邀請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中心來考察,做好表態工作。我們南京大學也愿意參與水下考古中心江蘇分中心建設工作。
此外,江蘇省內設有文物考古所的地級城市,有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揚州、淮安,現在徐州也在籌備中。我覺得連云港也是完全有條件做的,可以在現有的重點文物保護中心加掛一塊牌子,叫連云港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這個牌子,市里就可以批,不需要編制。加一個牌子之后,慢慢地去養育它,將來跟水下考古中心可以合起來,共同為本土文物保護做貢獻。
人物簡介
賀云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化文史與學習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