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來到錦屏鎮陶灣村葡萄園,皮膚黝黑的葡萄種植戶王建才穿著沾滿泥土的長筒膠鞋,正背著割草機動作嫻熟地除草。葡萄園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條,藤蔓上掛滿一串串綠瑩瑩珠玉似的葡萄。“眼下正是膨果期,葡萄進入生長高峰期,再過一段時間,葡萄合作社會把我們的葡萄銷售到全國各地,我相信我們的葡萄一定供不應求。”他高興地說。
今年71歲的王建才是土生土長的陶灣村人,種植葡萄已經有30年。“你別看現在村里葡萄種植戶個個收入都不少,前些年可不是這樣。”王建才說。
據王建才介紹,得益于村里的好土質,陶灣村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家家戶戶種葡萄。但由于品種單一、技術管理落后、銷售渠道不暢,很多葡萄賣不出去。近年來,錦屏鎮黨委注重品牌打造,挖掘本土資源,把葡萄作為陶灣村的傳統農業,整合村內資源,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民”的“4個+”綜合生產合作模式,逐步打通農技、農機、生產、銷售等各環節,改變了以往葡萄種植戶“單打獨斗”的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為種植戶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撐,幫他們開拓市場,切實保障農戶利益,每畝可以讓農戶純收入1萬元以上。”陶灣村黨總支書記卞廣生說。
“你看,這是新引進的品種,結出來的葡萄汁多肉美,村里還專門邀請了南京技術專家給我們講解種植方法。”王建才帶領筆者穿梭在葡萄藤間,向筆者介紹,“去年因為疫情,葡萄銷售受到影響,但價錢最好時一串也能賣到15塊多,一畝有4000多元錢收入,去年我們老兩口靠葡萄種植一年收入3萬多元錢,今年收益應該會比去年更好。”
葡萄優質優產了,自然要打響品牌。目前陶灣村有將近90%的土地都用于葡萄種植,為打造好這塊葡萄“金字招牌”,錦屏鎮年內計劃完成千畝葡萄園、葡萄合作社、陶灣村葡萄長廊建設,并舉辦“第一屆海州區錦屏鎮陶灣葡萄節”,屆時將有3個采摘點、約80畝葡萄采摘園對外開放。
?“今年,我種的葡萄也將參加葡萄節。我的葡萄果色鮮艷、果味香甜,一定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王建才激動地說。(莊婷婷 邵沛源 張曉盼)
總值班: 陳剛 曹銀生 編輯: 張藝雯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