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王雅萱 滕昆甫 史文婷)社區是城市的基本細胞,也是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領域。社區雖小,群眾事大。近年來,海州區不斷探尋社區治理的“金點子”,創新實施“1+4+N+3”基層治理海州模式,激發“鄰聚力”,服務“零距離”,不斷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
作為新海街道常樂社區的一名專職社工兼網格員,成以軍一天的工作從踏進社區的那一刻就開始了:消防檢查、食品安全檢查、登記網格內流動人員的信息……“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到網格巡查一次。”在巡查間隙,成以軍還不時掏出手機,在網格群里解答居民的疑問,巡查結束后,他又馬不停蹄地回到辦公室,完成一天的工作報告。
像成以軍這樣的專職社工兼網格員,海州區共有2000余名,他們不僅是矛盾糾紛的“化解員”、社情民意的“收集員”,還是政策法規的“宣講員”、安全隱患的“排查員”,打通了基層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
海州區著力構建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組織體系和工作運行機制,全面夯實基層治理根基。探索實施“1+4+N+3”(基層社區黨建協調委員會+社工、物業、樓棟長、網格員+志愿者服務隊+“三治融合”)的基層治理模式,推薦社區成員和人品正、威望高、號召力強的退休黨員擔任基層社區黨建協調委員會會長,建立按事設崗、動態調整制度,及時協商解決社區矛盾糾紛,并通過社區居民微信群、民意調查問卷等形式,收集居民“吐槽”、意見建議等,定期開展居民喜聞樂見的活動,增強居民“主人翁”意識。
“今年以來,我們把社區‘1+4+N+3’基層治理模式作為破解基層治理的重要切入口持續部署推進,形成各級書記帶頭抓、部門社區聯動抓、軟件硬件一起抓、社工群眾合力抓、因地制宜精準抓,并建立和完善雙向考核評價等機制,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滿意度。”海州區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兩新工委書記單新文表示。
為解決社區在城市基層治理中力量單薄的問題,海州探索實施多元治理,融合樂齡生活館、春暉養老、愛心服務站等力量,持續拓展治理“朋友圈”。充分吸收多方力量,儲備670名小區“五老”人員、1725名醫務人員、2500名新就業群體的志愿者,動員小區內律師、醫生、教師等有一技之長的能人,組建志愿服務隊680余支,組建4000余名的“六員”隊伍,通過發放“連心卡”、記好“民情日記”、填好“民情反饋單”等舉措,真正把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匯聚社區治理強大合力。
此外,海州區聚焦需求導向,持續創新服務模式。堅持供給與訴求精準對接,動態掌握小區常住人口、流動人口和各類特殊群體底數及服務需求。提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綜合使用效率,常年免費開放,提供特色服務。探索建立“微訴求”辦理平臺,推行“群眾點單、在線曬單、社工接單、鄰里互助”機制,明確小問題30分鐘解決,大問題5個小時解決,特殊復雜問題2天給予居民答復,不斷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周金林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