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晨晨 見習記者 李曉敏 通訊員 叢寧 曹水清)基層治理是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近日,在“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 奮力扛起經濟大省挑大梁的重大責任”省市區聯動宣講連云港專場活動中,“連理軒”理論宣講團的宣講,揭開了我市“黨建+社會治理”的鮮活畫面。一直以來,我市各縣區積極以黨建為引領,通過搭建智慧平臺、完善治理體系、創新聯動機制等舉措,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實踐,讓群眾的“痛點”“堵點”問題得以解決,有效提升了基層治理水平。
搭建智慧平臺,基層治理“智”在必行。在市基層治理服務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各類民生數據——這個整合了12345熱線、網格化管理等八大系統的“城市大腦”,借助大數據的深度研判分析,精準聚焦群眾反映的熱點、痛點問題,為提供優質服務夯實基礎。而灌南縣也率先創建縣級基層治理服務中心,以“黨建引領+數智賦能”為理念,構建起“橫向聯通各部門、縱向貫通各鎮村”的聯動指揮體系,20個部門集中辦公,實現“一站式”解紛。今年2月,新安鎮汪師傅等人的薪資糾紛,通過平臺智能分派,網格員走訪、銀發老黨員調解及多部門聯動,一周內就簽訂了補償協議,高效解決了群眾難題。
完善治理體系,把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水管壞了報修,5分鐘之內就有人上門處理。”連云區荷花社區居民對“紅色物業”贊不絕口。老舊小區管理曾是基層治理的“硬骨頭”,連云區連云街道通過黨建破題:老黨員帶頭成立業委會,組建“荷樂益家”紅星物業黨支部,推行“1分鐘接單、5分鐘到崗”服務標準。此外,連云街道還推進多個紅色物業“金點子”惠民項目,安裝新能源充電樁,利用港口毗鄰區位打造“貨車司機之家”黨群服務陣地,每月設“小區議事日”,將黨建引領延伸到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東海縣洪莊鎮薛團村則巧用“小積分”撬動鄉村治理“大治理”。村黨總支為居民配備帶身份標識的二維碼,村民通過參與環境整治、志愿服務等行為獲取積分,可到黨群服務中心兌換禮品。“薛團家園”小程序的使用,讓村民隨時了解村務,拓寬了民主參與渠道;積分制則讓文明行為可量化,推動村子從“環境美”轉向“生活美”。
創新聯動機制,多方力量協同共治。外賣小哥主動承擔起食品安全監督職責、快遞員變身“義警”積極宣傳反詐知識……在灌云縣新村社區,來自各行各業的群眾都參與到了基層治理中,而這些都依托于“黨建+警務”融合機制。該機制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建立起社區黨總支統籌、網格黨組織落實、城南警務站支撐、黨員群眾參與的多元聯動機制;而警務站借助“視頻立體防控平臺”24小時值守重點區域,無人機就連小巷死角都看得一清二楚。社區“五單閉環”機制方便黨員為居民代辦事務,“駐站律師”聯合民警化解糾紛。去年以來,新村社區糾紛調處率上升,電詐案件下降,切實提升了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