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文 連發)5年時間,港城超市便利店從7235家漲到了10116家。這是第一財經根據大眾點評榜畫出的港城超市成長曲線。在零售業低迷的當下,港城家得福、保真等為代表的本土超市卻高調宣布進入“胖東來”時代。家得福雙盛花園店開業當天更是創下了2.4萬人次涌入的紀錄。這場“逆周期”超市進擊背后,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倒逼港城超市持續錘煉“真本領”。
從“賣商品”到“賣體驗”
第一財經數據庫顯示,2020年,連云港市超市便利店數量為7235家。接著,到2022年、2023年,港城超市便利店數量出現了小幅波動,分別下降到6102家和5530家。然而2024年,港城超市便利店數量出現大幅上升,實現了破萬家。
在大多數零售業低迷的當下,港城的超市卻開啟了“爆改”式改造。這在大多數業內人士認為是大投入的改革,瞄準方向就是胖東來、盒馬鮮生等業內頭部企業超市設計模式。基本出發點則是爭取消費者。
走進“爆改”后的家得福雙盛花園店,最直觀的變化藏在貨架的細節里:曾經占據一層貨架的某款滯銷餅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年輕人追捧的“網紅零食”。這場“加減法”做得果斷——砍掉同質化嚴重、月銷不足的“滯銷款”,引入進口零食、特色農產品等“新面孔”,讓超市的商品結構瞬間“年輕”了不少。“早前超市的消費者大多年齡在50歲以上,然而通過對超市消費人群畫像,我們發現現在超市消費人群是25歲至45歲的年輕人群。”家得福超市雙盛店負責人介紹,“這是我們進行“爆改”的直接原因,與此同時,我們店鋪也恰逢改造年頭,最終消費者的需求和企業需求達成一致,我們就啟動了首批調整改造店鋪裝修。”
“以前買蔬菜就那二三個常規品種,現在光南瓜就有貝貝瓜、蜜本瓜、金絲瓜等七八個選項。”正在果蔬區駐足的李女士拿起一盒包裝好的“蔬菜拼盤”,指尖掃過盒身的溯源二維碼,“你看,產地這些都能查到,而且這種搭配好的凈菜,回家直接下鍋,省了不少事。”從“有的賣”到“賣得好”,商品的迭代里藏著對消費需求的精準捕捉。
“爆改”后的店鋪為了迎合新消費人群,更加年輕化了。在“爆改”結束后的萬達保真超市,老顧客會發現,保真華龍倉入口處重新設置的鮮花售賣區里,鮮切玫瑰與向日葵被精心打理,既裝飾了環境也帶來了收益。“以前超市也售賣鮮花,一個月才能賣3000多元,如今一天就能賣1000多元。”該超市負責人張建淮介紹,原本狹窄逼仄的通道也由1.2米拓寬至3.6米,視覺上更加寬松。
場景化體驗的深耕,讓超市不再只是“購物場所”,而成為休閑生活的一部分。在兩家超市的服務臺旁,“便民角”成了新的暖心符號:醫藥箱里備著創可貼和暈車藥,飲水機隨時能接一杯溫水。在萬達保真超市里,帶著孩子來購物的張女士感慨:“現在來這購物舒服多了,便民角的設置特別貼心,孩子餓了還能熱個面包。”從商品迭代到空間重構,從場景創新到細節暖心,港城超市的這場變革,正在把“買東西”的過程,變成“享生活”的體驗。
消費變局下的超市“生存戰”
當超市貨架上的商品開始追著網紅潮流更新,當收銀臺旁多了鮮花和即食餐區,這場零售業的集體轉型背后,是消費市場深刻變革倒逼出的生存之戰。
如今的港城超市賣場里,80后、90后已成為消費主力軍,這兩代人的購物清單正在改寫行業規則。他們不再滿足于“買得到”,更追求“買得好”“買得爽”。年輕消費者會為有機蔬菜支付溢價,大部分人更會將“購物環境是否舒適”列為選擇超市的重要標準。家得福雙盛店改造后引入的“網紅零食墻”和“溯源蔬菜柜”,正是精準捕捉到這種需求:年輕人既想要社交平臺上的熱門單品,也在意食材從田間到貨架的全流程透明。而萬達保真超市新增的鮮花區日均銷售額破千,更是印證了“情緒消費”的崛起——購物不再是單純的采購,更是對生活儀式感的追求。
當前,港城超市行業早已進入“貼身肉搏”階段。據行業統計,全市活躍超市總量突破1萬家,在海州區等核心區域,每平方公里就分布著10家超市(含便利店)。這樣的密度意味著,消費者轉身就能換一家購物,任何一家超市的怠慢都可能意味著永久流失。在家得福、萬達保真等頭部商超的帶領下,這場競爭已從“價格戰”升級為“價值戰”:你拓寬通道,我就優化動線;你增加自助收銀,我就配套便民服務。家得福雙盛店開業當日2.4萬人次的客流,本質上是消費者用腳投票,選擇更懂他們的超市。
此外,線上零售的狂飆突進,正不斷擠壓傳統超市的生存空間。“同樣的洗衣液,線上比超市便宜5元,還能送貨上門”,這樣的消費心理讓不少超市陷入客源流失的困境。但電商的短板也恰恰是超市的機會——生鮮的新鮮度、即時性消費的便利、線下體驗的溫度,這些都是線上難以替代的優勢。家得福擴大餐飲區、萬達保真優化鮮切花供應鏈,正是通過強化“線下不可替代性”,在電商圍堵中撕開一條生路。
從“單一超市”到“生活樞紐”
?
家得福雙盛店與萬達保真超市的開業熱潮,像一顆石子投入港城零售業的湖面,也激起人們對縣區超市未來的遐想:這場調改風暴會迅速席卷全域嗎?筆者走訪發現,答案更可能是“循序漸進”——既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會止步不前。
當下兩家爆紅的超市,都扎根于港城年輕人口密集、消費活力旺盛的核心區域。家得福雙盛店周邊環繞著多個新興社區,年輕人群占比高;萬達保真超市則依托商圈流量,天然貼近追求新鮮體驗的消費群體。這些區域的消費者愿意為更舒適的環境、更豐富的商品支付溢價,為調改提供了“試錯底氣”。
但縣區市場的“土壤”略顯不同。在灌云、連云等縣區,超市的主力客群仍以中老年人為主,對價格敏感度高,對網紅商品、場景體驗的需求較弱。連云區一位超市經營者坦言:“市區賣得火的鮮花區,在我們這兒可能半個月賣不動一箱;加寬通道要砍掉貨架,老人反而覺得‘浪費地方’。”這種消費基礎的差異,決定了縣區超市不會盲目跟風,更可能選擇“小步微調”。
筆者觀察發現,家得福與萬達保真作為本土連鎖品牌,其調改的影響力正通過供應鏈悄然擴散。2家超市的中央工廠和采購體系,已開始將市區熱銷的網紅零食、預包裝凈菜等品類,逐步鋪向縣區其他門店。
這種商品層面的滲透,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縣區消費者的習慣。當“新面孔”持續出現在貨架上,當掃碼溯源、凈菜搭配等概念通過包裝傳遞給顧客,消費認知的迭代自然發生。正如業內觀察到的:“先讓商品’走下去’,再讓理念‘沉下來’,最后才是環境的升級——這是連鎖品牌帶動全域轉型的聰明做法。”
將視野拉得更遠,港城超市的進化方向其實早已在更廣闊的零售圖景中顯現。在德國,不少超市開辟出小型廚房課堂,主婦們可以現場學習應季食材的烹飪技巧,課后直接采購所需原料;在成都,有的超市引入社區快遞柜和干洗代收點,讓居民買菜時順手完成生活瑣事。
這些探索指向同一個方向:超市將成為承載社區服務的“樞紐”。或許未來,在港城的超市里,既能買到灌南的菌菇,也能預約家政服務;既能給孩子買零食,也能參加親子烘焙課;既能采購年貨,也能打印景區門票。當超市真正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購物”就會變成“過日子”的一部分——這也是零售業進化的終極意義。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