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不長不短的假日,不涼不熱的天氣,江蘇再次收獲一個流金淌銀的旅游黃金周:1日至7日,全省接待旅游總人數3702.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4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1%及12.9%。
就在9月30日我省召開的旅游發展大會上,省委書記李強、省長石泰峰發出建設旅游強省的總動員令。盤點這個國慶黃金周,記者注意到,旅游業呈現出不少新趨勢、新特點。“研究這些新氣象、新脈動,從而順勢而為、主動作為,不僅是江蘇從旅游大省邁向旅游強省的必然命題,而且對于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省旅游局局長秦景安表示。
“觀光旅游”讓位“度假旅游”
國慶期間,上海游客孟煜一家在無錫新景區靈山小鎮拈花灣住了一晚,在朋友圈發了無數張精彩“大片”,并感慨留言:“夜太美!”當晚,仙氣裊繞、禪意十足的拈花灣內,上演了一場由G20晚會核心團隊精心打造的水上舞蹈。朦朧月色中,璀璨光影映襯著琉璃花海,令游客沉醉。
從一棵古樹、一口古井、一段殘垣發展起來的無錫靈山景區,20年來創新不止步,一期大佛、二期九龍灌浴、三期梵宮、四期五印壇城、五期拈花灣,借助于創新,靈山跟上從觀光旅游向度假旅游的轉變潮流。無錫太湖旅游度假區黨群工作部副部長崔國斌介紹,以前游客來靈山主要是白天觀光,而去年11月開業的拈花灣,則將景區從“8小時旅游”拉長到“24小時旅游”。國慶期間,拈花灣數十家民宿一房難求。
游客是否過夜,是業界區分觀光旅游與度假旅游的指征之一。省旅游局相關人士解釋說,人均收入達2500-3000美元,消費者有觀光旅游的需求,游山玩水、看名勝古跡;人均收入達3500-4000美元,會產生度假旅游的需求。現在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超4600美元,我省則超5500美元。很多人不再滿足于“到此一游”,越來越追求個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旅游體驗。觀光旅游是“用盡可能少的錢,跑盡可能多的地”,而度假旅游是休閑,是體驗,是游客與當地生活高度融合。
目前旅游業已超過石油工業、汽車工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旅游業增速更是大大超過許多其他產業。江蘇旅游收入近5年增速均超過14%,是為數不多的保持兩位數增長的產業。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當下,抓旅游就是抓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旅游業相關的產業和部門超過110個,旅游業每消費1美元,可帶來3.2美元的經濟增長。
南京大學國土資源與旅游系主任章錦河提醒說,觀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轉變的速度、程度、效果,取決于老百姓度假意識的高低、旅游地度假服務的優劣、旅游交通發達與否等主客觀條件,因此當前階段業界尤需強化優質服務和精神產品的供給。
“旅游+”催生多種新業態
10月6日,蘇州市民李云開車帶著父母到隆力奇養生小鎮玩了一趟。他們先到隆力奇與以色列公司合建的有機農業園參觀。“聽說這里種的都是綠色無公害有機蔬菜,G20杭州峰會用的黃瓜就是這里提供的。”李云說,父母開心地買了200多元的有機蔬菜。隨后,他們又參觀隆力奇斥資6億元建設的“智能工廠”。
養生小鎮是我省知名日化企業隆力奇向旅游業轉型的新項目,9月28日剛開鎮,7天長假逾3萬游客涌來,留下近200萬元的消費。
隆力奇養生小鎮,是我省旅游業從“產業自循環”走向“旅游+”的鮮活案例。現代旅游業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催生各種新業態、提升不同的行業。比如,“旅游+工業”。在法國,不僅釀酒、香水、服裝業等普通企業對游人開放,就連汽車、飛機和火箭制造每年都接待幾十萬游客。在德國奔馳公司,游客穿上工作服,擰上幾顆螺絲釘,到工人食堂吃午飯。再如,“旅游+農業”。法國的薰衣草、荷蘭的郁金香、保加利亞的玫瑰,都是旅游與農業融合的典范。像我省興化的垛田油菜花,句容的葡萄采摘園等,這些年都非常紅火,農民從中獲益遠超種糧收入。
“旅游業覆蓋一二三產業,可與任何行業相加,同‘互聯網+’一樣,‘旅游+’具有‘搭建平臺、促進共享、提升價值’的功能。”省旅游局相關人士分析指出,當前亟需深化研究“旅游+”的空間和內涵,為全省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支撐。旅游可以“+文化”,過去講文化旅游,主要是逛博物館、看歷史遺跡,現在則強調歷史的活化和深度體驗。我們有古典園林、古街水巷等歷史遺存,有手工技藝、戲曲評彈等非遺傳承,加上好的體驗創意,完全可以讓游客“邁不動腳、走不動路”;旅游可以“+商貿”,催生購物旅游、會展旅游。去年游客在我省人均花費1454元,而游客在美國人均花費2000美元,江蘇大有潛力可挖。
章錦河表示,旅游業是觸媒產業,關聯帶動作用強,這也是國家將“旅游+”作為供給側改革抓手的重要原因。他認為,“‘旅游+’有三個層次,最低層次是產業結合、中層次是產業融合、高層次是產業化合,江蘇要努力推進產業化合,讓相加產業產生化學反應,讓‘旅游+’產生1+1>2甚至倍增的效應。”
“大眾時代”旅游成富民新支點
歷史上,新沂市窯灣古鎮曾是因運河而發展、繁榮的小鎮。古語有云:“上蘇杭下南洋,來到窯灣是天堂”。2009年,新沂決定復建這個小鎮,打造成蘇北重要的文化旅游景區。
西大街是窯灣古鎮保存最完好的一條街,國慶長假期間,天一放晴這里便客流爆棚。窯灣古鎮開發公司總經理杜鵑說,古鎮不僅復建吳家大院等古色古香的建筑,更復活趙信隆醬園店制醬、華棠酒坊釀綠豆燒等傳統工藝,這樣的旅游文化既能吸引游人,也為當地百姓創造經濟收益。原住民郝勇在西大街上開了家小吃店,長假7天收入超過3萬元。
“旅游休閑度假,20世紀80年代是生活元素,到90年代就是生活要素——剛需要素。”著名旅游經濟和管理專家魏小安指出,農業社會少數人漫游;工業社會多數人觀光;后工業化社會全體人全面休閑。國家旅游局最新調查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居民總體出游意愿超過83%,江蘇高于這個比例。
自駕游基地、房車露營地、主題民宿、鄉村精品酒店……省內不少地方近年發展旅游致富百姓。南京江寧區董家村,坡地、林地、茶園和水庫環繞的區域,被打造成童話小鎮,游客帶著孩子在此玩得不亦樂乎;蘇州吳中區楊灣村,挖掘青蛙主題特色發展鄉村旅游,過去空關的民居變成熱門的主題民宿;曾經的工業重鎮宜興湖氵父 鎮,打出“深氧”理念,發展鄉村精品民宿旅游,年接待游客22萬人次,農民平均收入增加2-3倍。
“旅游業作為富民產業,不僅致富效果好,而且受益面寬、返貧率低。”章錦河介紹,據統計測算,旅游業每增加1人直接就業,就能帶動社會就業7—8人;旅游業收入每增加1元,就能帶動相關產業增加收入4—5元。
“全域旅游”提升區域競爭力
10月2日晚,記者來到南京夫子廟景區,只見燈火搖曳,游人如織。在老門東中營巷,三進清末老宅改造成名為“花跡”的特色民宿,鬧中取靜,古墻、老井、院落的布局,讓游客格外垂青。這里共19間客房,房價從1300元到2000元不等,國慶前一個月房間就被預定一空。
從夫子廟到老門東,南京老城南正成為一個開放的大景區。每天,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到這里,看“老南京”風貌,過“老南京人”生活,感受南京的歷史底蘊。“我省旅游業正在迎接全域旅游新時代。所謂全域旅游,核心就是把整個區域當作景區,處處皆景、步步如畫。”省旅游局人士介紹,國家旅游局2月公布的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我省占8家,分別是蘇州市、徐州賈汪區、南京秦淮區、南京江寧區、淮安金湖縣、鹽城大豐區、鎮江句容市、泰州興化市。
全域旅游時代,游客到一個地方,不只是看景點,當地的歷史、文化、風俗和大街小巷、社區空間乃至居民家庭等,都變成吸睛的旅游資源,社區居民變成東道主,“主客共享”,這對城市整體形象提出更高要求。不少鄉村旅游搞起來后,村莊環境煥然一新;有些城市搞旅游,黑河臭河垃圾河變成清水河。賈汪過去的支柱產業是煤炭,后來資源枯竭,圍繞挖煤留下的塌陷地做足“山水文章”,從“一城煤灰半城土”變成“一城青山半城湖”,當地人感慨“挖煤假旺、旅游真旺”。
“事實證明,旅游可以提升地方的影響力、競爭力。”章錦河認為,旅游是綠色產業、美麗產業,發展旅游能讓更多人“詩意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