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現在,時代變了,條件變了,我們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理想和事業沒有變。”9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時強調,紅軍長征勝利,充分展現了革命理想的偉大精神力量。今天的我們,一定要弘揚偉大長征精神,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
長征是驚天動地的英雄壯舉
長征,是在黨和紅軍面臨嚴重生存危機、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的緊急關頭,黨領導紅軍被迫進行的一次戰略轉移,也是開辟中國革命新局面的一次偉大進軍。
在歷時兩年的時間里,各路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戰勝無數的艱難險阻,縱橫十余省,長驅數萬里,終于在會寧和將臺堡勝利會師,中國革命的火種重新匯聚,星火燎原。
這次驚心動魄的遠征,時間之長、規模之大、行程之遠、環境之險惡、戰斗之慘烈,在人類戰爭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它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驚天動地的英雄壯舉,是中華民族英勇奮斗的壯麗史詩,是人類革命史上無與倫比的精神豐碑。
長征兩萬五,步步關生死。
陳樹湘,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師長。在湘江一戰中,他帶領隊伍與數十倍于己的敵人鏖戰4天4夜,直到中央紅軍主力突圍渡過湘江。腹部中彈的他打光最后一顆子彈后被俘,在被敵人抬著請賞的路上,親手掏腹斷腸,英勇就義。
鄭金煜,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宣傳隊干事。作為過草地的先頭部隊的一員,他經歷了饑餓、寒冷、急行軍、滂沱的暴雨和水沒至膝的沼澤,最終因為虛弱和高燒而犧牲。臨終前身上唯一干燥的物件,是他為全團貼身保存的幾根火柴。
勝利有多輝煌,犧牲就有多壯烈。紅一方面軍從江西出發時的86000人,抵達陜北時只剩6000多人;平均每走1公里就有4名紅軍戰士倒下,每14人只有1人到達陜北。
長征的勝利,極大地影響和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一個全新的中國,從此奠定堅不可摧的根基。
偉大奇跡源自信仰的力量
長征,不僅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戰爭史詩,也鑄造了歷久彌新的長征精神。
聶榮臻元帥在回憶錄里寫道:“山頂空氣稀薄,不能講話,只能悶著頭走,不管多累,也不敢停下來休息,一坐下來就可能永遠起不來了……”
面對生與死的考驗,紅軍創造出了軍事史上的奇跡:這支年輕的隊伍平均每天急行軍50公里以上,平均3天就遭遇一次激烈的戰斗。還要不斷同隨時從頭頂上落下的炸彈、10倍于己的敵人圍追堵截、經年積雪的雪山、吞噬生命的草地還有難以忍受的饑餓和疾病等作斗爭。
漫漫征途,血雨腥風,是什么在支撐著這支衣衫襤褸,疲憊不堪的隊伍勇往直前?唯有信念!
長征孕育的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彰顯的堅定的理想信念,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長征屬于世界。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突破了時代和國度的界限,是人類共有的巨大精神財富
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向世界介紹長征。斯諾寫道:“不論你對紅軍有什么看法,對他們的政治立場有什么看法,但是不能不承認他們的長征是軍事史上偉大的業績之一。”
二戰名將、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在《三大洲》一書中說,紅軍長征“是一次體現堅韌不拔精神的驚人業績”。
1984年,70多歲的美國著名作家索爾茲伯里踏上了當年紅軍的長征之路。一年后,他在《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中,又一次將長征比作史詩。
“我想,長征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于世。閱讀長征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索爾茲伯里說。
長征精神的當代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革命理想高于天。”他說:“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精神的力量能夠戰勝任何艱難困苦。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是長征精神的靈魂,是紅軍長征勝利的力量源泉。今天,弘揚長征精神就要高揚理想信念的旗幟。
長征精神是當下黨的理想信念教育的鮮活教材。回顧我們黨95年奮斗歷程,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今天,對有著8800多萬黨員的中國共產黨來說,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最根本的就是不忘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不斷立根鑄魂、固本培元,用行動詮釋信仰,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全黨在理想信念上堅定不移,每一位黨員在理想信念上堅定不移,我們黨就會更加堅強有力,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
毛澤東一生書寫次數最多的一首詩詞是《七律·長征》,并把長征視為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在新中國誕生前夕,毛澤東就以長征來比喻說:“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
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并在將臺堡向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敬獻花籃,參觀三軍會師紀念館。習近平指出,長征永遠在路上。這次專程來這里,就是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長征路。今天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長征。我們這一代人要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沒有傳承,再寶貴的精神財富也難有價值。80年來,長征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航天新長征、脫貧攻堅新長征、新長征突擊手……長征精神不斷續寫著時代的篇章。
“一帶一路”倡議、G20杭州峰會、“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中,全世界再次看到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勇氣。
八十載斗轉星移,八十年波瀾壯闊。今天,同樣面臨各種困難與挑戰,前進的道路依然不會平坦。為此,我們要繼承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為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而努力奮斗,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長征,仍是一個未講述完的故事;新長征的人們,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