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一位年逾古稀、不拿一分錢退休金的普普通通農村老黨員,家境本就貧寒,卻騰出自家地處村鎮黃金地段的小四合院,辦起校外教育輔導站,傾情關愛村里留守兒童,且越干越有勁,今年已進入第十九個年頭。這位老人就是楊集鎮元興村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全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王喜洲。
1988年,王喜洲被村黨支部委任為村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參加完一次全市城鄉校外輔導站骨干學習培訓班后,他深受同行們先進事跡的啟發,萌生了騰出自家房屋辦校外輔導站的念頭。
王喜洲的家地處集鎮要道,又緊臨鄉村中學和小學。平時,一些孩子放學、放假后經常在離他家不遠的街上閑逛,或進網吧打游戲,或模仿成年人抽煙喝酒,極個別的甚至染上賭博的壞習氣,其中有不少是父母長年在外打工、缺乏親情關愛的留守兒童。王喜洲看在眼里,惦在心頭,更堅定了辦好校外輔導站的想法。
王喜洲家的小院一共有8間平房。他先是騰出4間房來辦輔導站,在課余時間向中小學生免費開放,而他和老伴及全家用品只好擠到另外4間較小的房子里。這樣雖然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但看到孩子們放學、放假后不再到處閑逛,能在這里愉快地看書讀報、溫習功課,王喜洲心里就有說不出的高興。后來,到輔導站來的孩子漸漸多了,王喜洲索性把自己住的4間房子也騰出來作為孩子們的活動場所,自己和老伴則搬到附近廢棄溝渠上搭建的簡易房里居住。簡易房既窄小又潮濕,空心水泥磚砌成的墻壁四處透風,人住在里面,夏天像蒸籠,冬天像冰窖。為了給村里的留守兒童騰出校外學習、活動的地方,王喜洲和他的老伴硬是在這樣的房子里一住就是十幾年。
在校外輔導站初創時期,為了添置活動器材,王喜洲左挪右借,自籌資金3000余元,買來圖書、筆墨、書法水寫布等學習用品和球類、棋類、運動器材等文體用品,盡力讓孩子們特別是那些留守兒童在這里學得愉快、玩得開心。村中“五老”為王喜洲的精神所感動,你五十、他一百,紛紛出資贊助,退休老支書孫永保一個人多年來先后捐款1000多元。后來,附近中小學送來了課桌凳,縣關工委為其配置了電腦,許多愛心人士也向這個小小的校外輔導站伸出了援助之手。
王喜洲的校外輔導站越辦越紅火,成了留守兒童的樂園。輔導站內有圖書室、補習室、各種各樣的活動室,開設書法、剪紙、故事等課程,經常舉辦一些簡單易行、適合青少年特點的球類、棋類等文體競賽活動。隔三差五,還組織孩子們到戶外游玩,或到附近的潮河灣風景區開展保潔等公益活動。2014年,附近的沂北中心小學義務派遣在職教師李春柱擔任兼職輔導員,參與輔導站的管理和教學工作,輔導站對留守兒童的吸引力更大了。
十九年來,本村和周邊村莊有近千名留守兒童在王喜洲的校外輔導站學習過,他們中已有多人考入名牌大專院校,還有一些走上勞動崗位成為了致富能手。他們忘不了曾經給予他們極大關愛的“代理爺爺”,忘不了王喜洲家這座小院。
近幾年,隨著年齡的增大,王喜洲事一做多了就感到腰酸背疼,而他的老伴腿腳不好,還經常生病,出門總要推著一輛小三輪車,一來方便帶點東西,二來當拐杖用。在輔導站門前,筆者曾與王奶奶有過以下一段對話:
“王奶奶,您這小院真是一塊寶地啊!”
“可不是嗎?前一陣還有人要合租帶孩子上學呢,人家1萬塊租金已送到我手上了,老王硬是不同意。”
“你們老倆口把小院騰出來辦輔導站,自己搬出去住,這么多年一定吃了不少苦吧?”
“不說這些話了,老頭子不讓說呀!”
十九年初心不改,十九年默默奉獻。這座溫馨的小院,院墻已有些斑駁,一如王喜洲臉上溝壑縱橫的皺紋。唯有小院門旁那塊刻著“王喜洲家庭校外教育輔導站”字樣的銅牌,在夕陽映照下依然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