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變的是年齡 不變的是志愿
左起第二位為呂從西
他叫呂從西,出生在貧寒家庭。不知道用不幸來形容他和他的家庭是否妥當,只是初了解到他的際遇讓人不禁有些鼻子犯酸:他是個來自農村的孩子,準確的說是窮人家的孩子,貧窮讓幼時的他甚至吃不飽飯,更讓操勞的母親患上了嚴重的疾病,他說就是那時那些親戚鄰居小學老師、親戚、鄰居等很多平凡的恩人伸出援助之手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感恩的種子,這顆種子隨著他的成長也逐漸發展,繁衍,生出了善良,生出了堅持,也生出了快樂與幸福。這段充滿困苦卻溫暖的經歷,讓他早早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初、高中那個時候還沒有志愿組織,但他一直樂于助人,他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每次打水都會順便幫班級里不便同學帶壺水,幫班里化學和生物不好的同學輔導功課,有一次室友從床上摔下來,不小心腿破了,他和另外兩名室友背著同學走進了附近醫院,并通知班主任,家長,一夜沒睡守著同學。平時同學咳嗽了會送個梨過去,同學沒來的及吃飯,會帶點吃的過去,同學在生活或者學習上遇到困難都找他,因為他非常熱心,充滿陽光。
大學擔任淮陰工學院生命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生物工程生物106班班長、生活委員;校青年志愿者總隊隊長;校國旗班副班長;系志愿者部副部長,生物109助理輔導員,校學生會知心哥哥、校慶志愿者隊長等等。提起他,生化院師生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這并不是因為他成績優異,并不是因為他多才多藝,更不是因為他的外表,他的那些頭銜,說到底其實就是因為他那樣一個平凡的人一顆善良的心,感恩的心,快樂的心。那個每節課后幫老師擦黑板的人是他,那個總在天冷時挨個宿舍送天氣預報的人是他,那個每次迎新生總是干最苦最累的活,做的最多的那個人是他,那個大冬天清理海報用冷水的人永遠是他,那個運動會上跑前跑后的人是他,校慶的志愿者中有他,幫助留守兒童的人中有他,各種公益志愿活動中幾乎都有他······太多太多,數也數不完,說也說不盡他做的好事,雖然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他還是把它們當作一種責任,做的很認真。尤其是在比賽的時候他放棄參加比賽的機會,而是做起了后勤工作,給他們送水,借器材,記錄比賽成績等等,但任何人從未從他的臉上看到一絲不滿,從未聽到他的一句抱怨。他也了解到班里哪些同學家里情況不怎么好的,平時能幫的地方就多幫助他們,先后總共給他們班6位困難的同學找到了勤工儉學的崗位。
畢業后,他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回到農村。做了一名蘇北計劃志愿者,到村后,他發現村里幾乎沒有“志愿服務”這個概念,于是,2010年10月,組建了“青口鎮小紅帽愛之隊”,普及志愿服務。“宣傳志愿者服務小天使項目”入選了江蘇省“百優志愿服務項目”。這一年里,他發現自己越來越熱愛基層的工作和生活。
2011年志愿者服務期滿后,考取了大學生村官。他這個小村官很忙,除了本職工作外,出于過去做志愿者的習慣,幫村民看孩子、輔導功課、曬被子。自2011年以來他組織的活動有300余次,也有應急活動比如今年7月25日下午1點多,我們有一位志愿者在路上偶遇2個外地口音、離家出走的流浪兒,于是拍照告訴我,我一邊把孩子的相片迅速轉發給中心所有志愿者,發動大家尋找孩子的家人。一邊趕到現場,與志愿者一起安撫住孩子,給他們買吃買喝,陪他們玩,其間他們還想逃跑,我們在后面使勁地追。夜里9點45分,孩子的父母聞訊趕來,才把孩子接走了。
2016年8月16日,在青口鎮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連云港市贛榆區海英草志愿者中心正式注冊。中心有3支志愿服務隊、32個志愿服務站以及10個日間照料中心,構筑了一張擁有注冊志愿者600多名,上千名社會愛心人士廣泛參與的“大愛心服務網絡”。每周末都會開展助學、助殘、助老等不同主題的志愿活動,還承辦政府委托的公共服務項目。服務對象已從全鎮擴大到全區。自成立以來已開展多個長期項目,其中,“村村到”項目鼓勵各村黨員志愿者和困難戶結對,實行一對一幫扶。“青少年之家”項目利用周末和節假日走進社區和學校,幫助和陪伴留守兒童、孤兒、殘障兒童,為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讓他們不再孤單。看到他們長期幫助的老人、孩子臉上越來越多的笑容,他從心底感到由衷的幸福。還有“殘愛”、助力創衛、“愛心衣站”、腦海中的圖書館、擦亮城市窗戶、文明交通協勤、“彩虹橋”、正確使用遠光燈動、“陪空巢老人過大年”、盲人影院·我是你的眼、安全防范知識宣傳教育活動等18個項目。
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對困難群眾的關懷越來越多。2017年新年,習主席通過元旦賀詞表達了對困難群眾的牽掛。作為一名工作在基層的黨員,作為一名志愿者,他深刻認識到肩上的責任,他將把服務群眾時刻記在心間,把志愿服務精神應用到工作中,為扶貧解困,為社會和諧繁榮奉獻自己的力量。他說要走好志愿服務的長征路,讓志愿服務成為習慣。
組織的活動被精神文明報、新華日報、農民日報、人民網、光明網、大學生村官報、大學生村官報園地、連云港日報、共產黨員網、中國青年網、中國組織人事報、大學生村官網、江蘇大學生村官網、中共江蘇省委新聞網、中國江蘇網等媒體報道36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