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澤
李生
【連網】李太澤,男,東海縣溫泉鎮羅莊村村民,1987年退休后,他看到村里道路泥濘不堪,村民出行困難,就主動拿起自家的垃圾斗和鐵锨義務為村子修路。1996年,在叔叔的感召下,李太澤的侄子李生也加入進來。31年間,兩人接力義務修路、補路達5萬余公里,叔侄倆被村民親切地譽為“當代的修路愚公”。
“我們村上的路,要比四鄰幾個村好走上不少,不管是什么時候走,坑坑洼洼的地方絕對不多。”溫泉鎮羅莊村村民李立尚談起村里的路滿是自豪,“我們村上的老百姓都佩服的很,他們爺倆都是活雷鋒,都是大好人!”
每當談起村上的路、談起修路的爺倆,羅莊村村民們都有說不完的話,他們口中所說的活雷鋒就是李太澤和李生伯侄倆。自1987年李太澤開始義務維修村上的道路,這份“義務勞動”的活計31年中從未間斷,如今薪火相傳,李太澤的侄子李生接力起這份工作也有了22年。
退休職工當起了修路工
李太澤原是橫溝信用社的一名職工,其踏踏實實干事的精神深受領導和同事認可。1987年,退休后,李太澤從橫溝鄉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羅莊村。羅莊村位于溫泉鎮偏東南方向,是一個人口大村,當時村子里面及外出的道路還沒有硬化路。一到下雨天,道路就變得泥濘不堪,村民出行就成了一件難事。看到這種情況后,李太澤就拿起了自家的垃圾斗和鐵锨主動修起了路。
“李大爺那真是思想覺悟特別高,當時他退休了,完全可以頤養天年,什么也不用做,可看到大家伙出行不方便,他就動起了修路的念頭,這一干就是十多年。”原橫溝村老支書李志高很早就認識李太澤,對他的為人非常佩服。“那個時候,什么工具也沒有,甚至都沒有車子,李大爺全靠自己步行,扛著一把鐵锨,拎著一個垃圾斗,走到哪里,就修到哪里。”對于李太澤修路的義舉,村民們十分佩服,村上的路好走了不少,村民們感受最明顯,大家伙只要遇見他十分樂意與他打個招呼。這些,李生看在眼里,明白在心里。
身教侄子李生修橋補路
“我大爺修路完全是自愿自發的行為,他對家里人也沒有任何要求。雖然不是每天都要修,但是這么多年堅持下來也需要耐力和恒心。”李生介紹,自己出生于1956年,在自己的印象里,大伯是一個非常善良、非常熱心腸的人,他從來不會對別人提什么要求,更未對自己提過出接棒修路的要求。
但身教勝過言傳。李生對大伯的修路義舉非常佩服——一個吃公家飯的老職工都能義務為村民們修路,自己一個年輕晚輩不應該多學習、多看齊嗎?想到這一點,李生沒有猶豫也從家里拿著工具同樣修起了村里的路。于是,有那么幾年,村民們可以看到伯侄倆共同為村民們修橋補路。
“一點也沒有覺得不好意思,我自己從來也沒把這(修路)當回事。結果一干起來,心情很好,身體也非常有勁。我也明白為什么大伯能一直堅持下去的,修路的人他很快樂,很知足,路修好了,大家伙走路方便了,自己的身體還得到鍛煉了。”李生笑著說。
盡管伯侄倆義務修路也自得其樂,但實際上,修路還是一件非常累的工作。“太澤大爺年紀大了,遇到大坑,還得先找土、石頭,然后再來一點點鋪、墊,他干得很慢,但是的確很仔細。”村民李超曾無數次見到過李太澤修路。而就在前不久,李生在修村東南部莊稼地的橋面時,足足拉了兩車石渣土,用了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鋪好路時衣服已完全被汗水濕透。
自費買車擴大修路范圍
隨著李太澤年齡年齡越來越大,修路的接力棒完全遞到了李生手里。為了修路方便,8年前,李生自費1000余元買了一輛二手汽油三輪車,一來可以農忙時使用,二來可以用來拉土、拉石頭,修橋鋪路也變得更加方便。
“李生到現在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趕集的時候,他會開著車專門到溫泉鎮上的大理石廠帶上一車廢料渣滓,運回來好修路。”村民——介紹,這么多年下來,已經不知道李生運過多少車了,只知道,村里路上凡是有坑坑洼洼的地方,經常會看到大理石廢料補在了上面。
起初,李太澤義務修路時,主要集中在村里的路和村里通向溫泉鎮的一條主干道。到了李生接過棒后,他還逐漸擴大了修路的范圍,除了大伯之前常修的路外,村子田野里農用的道路他也經常過去維修養護。“每年夏季雨水大的時候,也是我最忙的時候。下完雨,拖拉機一駛過,往往會壓出較大的車轍來。這時候,我就開始忙活了。”李生介紹,之前村里沒有水泥硬化路面時,村上所有的路自己都曾修過,這幾年,村里硬化路面逐漸多了起來,自己修路的工作量小了不少,但隔三差五開著車,帶著工具圍著村上路走上一圈,已經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了。
“老百姓都有個愛好,有喜歡打牌的,有喜歡下棋的,也有喜歡喝酒吸煙的,可李生這些都不愛,他就是愛上了修路。”在李志高的眼中,李生這個“愛好”讓人敬佩的不得了,現在村民們只要看到李生修路,都會說聲,“謝謝你,好人”。
愛的熱火需要不斷加柴添薪,接過大伯的接力棒后,又過去了21年。“我什么也不圖,也不求,就圖自己一個快樂,一個心安理得。我還會向我大伯看齊,一直趕到自己不能干為止。”夏收在即,剛剛修路回來的李生還來不及擦干臉上的汗水,他笑著說,自己干勁足,再干個十來年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