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莊婷婷 廖嵩
蘇魯交界處,繡針河畔,地處江蘇最北部的西棘蕩村,早已不是20年前的模樣。
從負債20萬元,到全村工業總產值20億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過12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七八百元,到4.25萬元;從“嫁女不嫁西棘蕩”到周邊農民爭相前來務工;村黨組織從“無人響應”到“一呼百應”……20年時間,“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連云港市贛榆區柘汪鎮黨委副書記、一級主任科員,西棘蕩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鐘佰均帶領西棘蕩村由弱變強、由亂到治,將西棘蕩村建設成了全國文明村和經濟發展強村。
三次轉型
廢舊漁網“織出”環保新產業
窮、亂、差,是20年前人們提起西棘蕩村的第一印象。這里荊棘叢生、交通閉塞,村民們土坷垃里刨食,靠天吃飯,人心渙散,村“兩委”幾近癱瘓。
為了拔掉“窮根”,鐘佰均帶領村民種過紅提、栽過洋蔥,都因水土不服而失敗告終。鐘佰均沒氣餒,帶著村干部跑市場、搞調研,偶然了解到尼龍顆粒加工產業。“家鄉沿海廢舊漁網資源豐富,何不變廢為寶?”村支部經過討論研究,決定說干就干。
帶上煎餅,鐘佰均直奔寧波招商引資,但客商來了一看,連路都不太通,搖搖頭就走了。鐘佰均沒有放棄,帶領村委一班人建起廠房修好路,拉上電通上水后再次南下,經過“三顧茅廬”,客商終于被感動。2000年,全村第一家顆粒加工廠投產,當年就盈利40多萬元。為形成集聚化發展效應,西棘蕩村黨委還牽頭成立尼龍顆粒加工協會,對全村顆粒加工企業生產銷售進行統籌規劃。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平日里就關注國家政策走向的鐘佰均坐不住了,“村里顆粒加工廠粗放散亂,污水任意排放,肯定會觸碰環保政策整治紅線,與其被動整改不如主動轉型。”
于是,西棘蕩村大刀闊斧,先后關停、合并加工小企業140多家,轉產企業10多家,同時修建污水處理廠,建設產業園,引進宏海塑業等深加工項目。村里投資1.2億元,建成村集體企業———永泰塑業,實行“支部+公司+農戶”模式,吸引周邊農民1600人創業就業。西棘蕩村也成長為全國最大的尼龍顆粒加工專業村,每年“吃”掉全國80%以上的廢舊漁網,全村90%以上勞動力從事尼龍顆粒加工。在主導產業的帶動下,西棘蕩村2021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0億元,實現稅收4500萬元,村集體創收12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4.25萬元。
黨建凝心
以堅強“組織力”筑牢發展基礎
2020年,西棘蕩村抓住蘇北農房改善契機,啟動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171戶村民的搬遷動員和房屋拆遷,僅用10天就完成了。拆遷“老大難”變得不難,得益于一呼百應的黨組織。
“用公心才能換回民心!”1998年的黨員大會上,鐘佰均鏗鏘有力地作出六字承諾———“公開、公平、公正”。他從村干部自身開始“立規矩”,提出“不吃老百姓的飯、不收老百姓的禮、不在家里辦公”的“三不”原則,梳理村干部工作清單,制定《黨員行為規范20條》,規范黨務、村務、財務“三務”公開,村里無論大小事都通過黨員大會充分討論。
另一方面,為了提高黨建戰斗力,村黨組織對黨員制定分類考核細則,按照基本要求、日常管理、發揮作用、民主測評、激勵約束5個大項,實行積分制,把對黨員的管理約束轉化為剛性分值,讓黨員明確權利與義務。慢慢地,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勁頭更足了,村民對村黨組織的信任也更多了。2007年,西棘蕩村黨組織正式升格為黨委。
“鄉村振興首先要實現組織振興,只有黨組織強起來,農村工作的開展才會有基礎和保障。”鐘佰均說。正因干群同心,西棘蕩村干成了很多大事,從興建繡針河大橋,到建設黨建文化公園、新幼兒園,再到集中居住區建設,民主開放的村莊自治氛圍蔚然成風。村黨組織也繼續發揮著“定盤星”“主心骨”作用,引領黨員群眾大踏步向前。
鄉村善治
以村面貌大改變提升獲得感
產業興旺了,村級收入增加了,黨組織為民辦事的“腰桿”更硬了。西棘蕩村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對村莊道路、排水、綠化、亮化進行修建,形成“三縱三橫”道路網。具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戶,可以統一安排到村集體企業工作,實現一人有工作,全家都脫貧;無勞動能力的低保戶,則由村集體進行兜底幫扶。
67歲的村民趙家寶就在村里的永泰塑業有限公司當保安,提起這份工作他非常滿意:“年齡大了,又要照顧老伴和孫女,家門口就能做工真是太好了。”
在鐘佰均看來,鄉村的發展不僅僅要讓老百姓有房子、車子、票子,更要對照美麗鄉村的標準,通過提升治理水平和村風村貌,讓村民獲得長久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抓手,西棘蕩村常年開展“傳家風、曬家訓”活動,設立“孝老愛親獎”,開展“傳家風、曬家訓”活動,發揮鄉規民約作用,倡導鄰里相親、守望相助的傳統美德,以鄉風文明引領鄉村善治。
在鐘佰均的帶領下,西棘蕩村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農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國家森林鄉村、江蘇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蘇省文明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