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夏興儉 沙慶祝)江蘇灌云到遼寧丹東,來回一趟近5000公里,清明節來臨之際,江蘇一位年逾八旬的農婦終于通過兒子手機的社交平臺“見”到了日思夢想的父親。這一見,遲到了整整73年。
3月26日,來自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的英烈掃墓團來到遼寧省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奠灌云籍抗美援朝志愿軍烈士、一等功臣厲豐堂。
▲向烈士墓獻花
伴隨著低沉的音樂聲,灌云縣英烈掃墓團成員在陵園主紀念碑前默哀,送上花籃,向抗美援朝志愿軍烈士表達緬懷之情和由衷敬意。來到灌云籍烈士厲豐堂墓碑前,掃墓團成員將墓碑擦了又擦,送上鮮花,并鞠躬致敬。
在祭奠現場,陵園工作人員通過手機與烈士外孫、厲學慧兒子劉千凱視頻連線。“阿姨,這是您父親的墓碑,我們代您給他掃墓。整個陵園非常整潔肅穆大氣,您就放心吧……”視頻電話那頭,厲學慧老人微微顫動著嘴唇,兩行熱淚順著臉頰流淌。“謝謝你們,謝謝陵園,也謝謝丹東人……”劉千凱接過電話告訴陵園工作人員,“聽說政府去人代我們祭掃,媽媽這幾天都沒睡好覺。”
灌云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程志軍介紹,灌云是革命老區,抗美援朝期間,全縣2200余名熱血青年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228名優秀的灌云兒女血灑朝鮮戰場。其中,就有來自灌云縣侍莊鄉(現侍莊街道)的厲豐堂。
▲厲學慧老人跨越時空的“相見”
說起這次尋親之旅,程志軍告訴筆者,2023年9月,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啟動“為烈士尋親”專項行動,計劃三年攻堅“兩個尋找”,為安葬在江蘇的無名或無親屬祭掃烈士尋找親人,為長期未找到烈士下落的江蘇烈士親屬尋找烈士安葬地,這與遼寧省丹東市的“尋親行動”不謀而合。
前不久,經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灌云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和社會愛心志愿者多方奔走,并反復核實“中華英烈網”登記信息,終于聯系上了厲豐堂烈士的女兒——現年81歲、嫁在灌云縣東王集鎮焦蕩村的村民厲學慧。可是老人因患腦梗行動不便,無法到丹東現場祭奠父親。
現場的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工作人員介紹,從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到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抗美援朝戰爭歷時兩年零九個月,整個戰爭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資料顯示,1942年參加革命、時任連長的厲豐堂參加了第一階段的戰斗,在1951年發生的朝鮮金谷里戰斗中英勇犧牲。“第一階段的作戰結果就是中朝人民軍隊將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三八線’,并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迫使敵軍轉入戰略防御,接受停戰談判。第一階段戰斗的意義不言而喻。”
▲中華英烈網厲豐堂烈士信息
▲網友“網祭”厲豐堂烈士
程志軍介紹,灌云縣有著深厚、悠久的“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光榮傳統,連續九屆獲得“江蘇省雙擁模范縣”榮譽稱號,哺育了“全國愛國擁軍模范”“時代楷模”“守島英雄”王繼才等模范人物。近年來,灌云縣堅持軍地發展“一盤棋”“一張圖”,13個鎮街全部建成雙擁公園和雙擁路,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佳話不斷上演,營造了愛國擁軍、尊崇軍人的濃厚氛圍。“我們將以對烈士和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和使命感,把‘兩個尋找’保質保量地進行到底,幫更多烈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