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朱迅)孟夏的連云港,萬物并秀,一張張栩栩如生的生態環境圖景逐步鋪展。
據統計,連云港市共有各類群物種3673種。在全省2017年以來已完成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的地區中,連云港市生物物種數全面領跑,不僅是省內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從全國來看,連云港市生物多樣性也明顯優于平均水平。
地形優勢 孕育萬物生命
連云港市境內平原、海洋、高山齊全,河湖、丘陵、灘涂、濕地、海島兼具,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齊全的生態系統類型繪就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圖紙。
幾近絕跡的四鰓鱸魚大量洄游在灌云燕尾港,消失10年的偽虎鯨悄然重現灌河口。臨洪河口、青口河等濕地等成為候鳥天堂,半蹼鷸、勺嘴鷸等珍稀水鳥走進港城人的生活。連云港市多種生態指示物種的重現、頻現,多種新分布種的發現,正是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的直接體現。
完善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空間管控區和鄉土樹種繁育中心等就地遷地保護網絡……生態管控區建立完善基本實現了對重點保護區域的有效保護,目前連云港市已建立多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28處。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我們已經完成城市生物多樣性普查,正在加快相關保護措施落地落實。
生態修復 回歸本真自然
白鷺翔集,錦鱗游泳。在藍天碧海的映照下,白鷺在廣闊的天地間自由翱翔,與天、地、人融為一體。贛榆區的白鷺濕地公園是連云港市多年來推進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
“贛榆地形從東到西,沿海、平原、山區各占1/3,酷似微縮版的中國地圖,包括森林、濕地、農田、海洋等,形成了贛榆物種多樣性高、珍稀瀕危物種多、鳥類天堂的生態系統。”贛榆區副區長顧紹波介紹。
贛榆區通過退養還濕、微地形整理等措施對濕地進行生態修復,恢復了由水域—淺灘—白鷺島組成的自然濕地結構。近年來,白鷺濕地公園觀測到鳥類8700只,完成地被栽植40萬平方米的建設,為濕地生態保護提供了堅實保障和科技支撐。
一直以來,連云港市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斷加大生態修復力度,推進生態系統整體恢復。先后開展了連島、秦山島、羊山島等島嶼生態修復。“連云港市秦山島生態保護修復”案例成功入選全省“最美生態修復案例”。
目前,秦山島遵循生態保護優先原則、區域協調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繼續開拓秦山島二期提升改建工程項目。以秦山島生態旅游為核心,打造集文化、生態、旅游為一體的文旅綜合體。
多措并舉 筑牢生態屏障
生物多樣性是維系人類福祉、地球健康和經濟繁榮的根基,乃自然生態之基石。我們應尊重、順應、保護自然,走出適應連云港市發展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
自2018年起,連云港市逐步開展針對東海縣、灌云縣、灌南縣和市區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目前連云港市生物多樣性位居全省前列、珍稀瀕危物種發現頻率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特有物種領跑全省,是名副其實的生物多樣性“天堂”。
創新公眾參與途徑,讓保護生物多樣性觀念入腦入心。采取多種形式宣傳生態文明建設活動,普及生態環保知識,在月牙島建成生物多樣性科普館,促進公眾親近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
法律設定保護“紅線”,加強示范引領作用。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工程師王雨說:“江蘇省先后修訂和制定了近20部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法律,今年3月份通過的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其中專門設置了生態保護修復專章,突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重要地位。”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們的未來。未來,連云港市將以《連云港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2022—2030)》為引領,著力打造“一灣兩綠八廊多點”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總體格局,積極制定“一體兩翼三支撐”保護體系,加快實施三大類三十八項重點工程。
隨著連云港市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的持續完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港城正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