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朱迅 通訊員 王從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收集難、成本高、易反復,是各地面臨的普遍問題。而在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小菜園”新模式為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開辟出一條新途徑,讓“廢水”變“肥水”,且“肥水”不留外人田,以農促保、以?;蒉r,實現多方共贏。
據了解,蘇北地區部分村莊先后建設的集中或相對集中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中,有的存在收集水量不足、故障率高、出水超標、運行管護不到位等問題。且灌云縣有近半數的鄉村人口,讓傳統的生活污水集約化治理難以落實。
因此,灌云縣以“資源化利用為主、城鎮接管為輔、一體化分散式治理設施為補充”的治理模式,試點整縣制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資源化利用,梯次推進農村戶廁改造與生活污水治理相銜接,并對生活污水有效處理。在破解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難題過程中,一條“資源化、低成本、易維護”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徑愈發清晰,造價低廉、經驗可復制、資源再利用的“小菜園”治理模式初步形成。
“小菜園”項目研發人,常州大學博士生導師、江蘇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家庫專家張文藝教授介紹:“按照‘一戶、二戶及多戶’等分戶污水處理方式,廁所糞污產生的‘黑水’與廚房、洗浴產生的‘灰水’在經過預處理、合并微生物凈化處理、厭氧深度處理等系列流程后,尾水進入周邊的花園、果園,實現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消納。”相比于傳統的集約式生活污水處理模式,這套系統的優勢就在于此:讓廢水變成“肥水”,且能實現資源的集約化利用,生態效益得到了明顯提升。
在試點區灌云縣伊山鎮披甲墩村,位于村西口的工程建設規模為一戶5口,處理水量約為0.4立方米/天。在為期3周的運行時間里,經過第三方監測,設施運行期內出水水質穩定達到江蘇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323462—2020)一級B標準、農田灌溉標準(DB 5084—2021)蔬菜排放標準。此外,在造價、運維成本方面,每戶村民每年需要支付的分攤維護費用不到10元,整個自然村也不到2000元。
對于像灌云縣這樣常住人口較少、居住分散的地區,“小菜園”治理模式則給出了一條“低成本、易管理”的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新路徑,使其符合農村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的發展模式。
未來,灌云將通過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整縣制資源化利用試點,因地制宜走出一條符合灌云實際的可持續化、可復制的治理新路徑,有效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