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王雅萱 陳怡璇 王譽霏 張艷麗)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民生領域的“關鍵小事”,是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近年來,連云港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群眾的“心上事”當成“上心事”,聚焦發展為民、政策惠民、服務便民,有序推進省、市民生實事項目,用心用情用力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可圈可點的民生答卷托舉起可感可及的民生幸福。
提升城市品質
打造宜居宜業幸福城
初冬的港城,天藍水清,街頭口袋公園里,人們三五成群正在愜意聊天;夜幕降臨,沿街商鋪樓宇、公園廣場流光溢彩;村莊小鎮,新建的農家宅院寬敞明亮,干凈整潔……“高顏值”的城市,為市民帶來滿滿的幸福感。
面對人民宜居宜業的美好愿景,連云港市加速提升城市品質功能,精雕細琢扮靚家園,打造宜居宜業城市,有序推進12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市主城區“放心水”工程、市青少年體育發展中心新建工程、市體育中心提升改造工程。
“推窗可見綠,抬腳即進園”,一個個小而美的口袋公園,承載著人們的幸福生活。盡管這幾天天氣寒冷,但市民張阿姨心情很愉悅。她居住的海州區幸福路街道文化社區花園巷老舊小區經過改造后,綠化多了,道路平坦整潔,小游園內石桌石凳干凈雅致。“我每天和老姐妹們在小廣場跳舞,日子過得很舒坦。”
琳瑯滿目的瓜果蔬菜,品種豐富的糧油食品……位于海州區新孔南路的金寶農貿市場吸引了周邊居民的光顧。“從家出發15分鐘內,有菜場、超市、銀行、維修服務點、診所、藥店、寵物店……從茶米油鹽到休閑娛樂再到醫療衛生,‘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讓我們的生活‘入圈’、幸福‘出圈’。”市民張女士說。
腳下四通八達的便捷是幸福。連云港市不斷滿足群眾出行需求,瀛洲南路南延及互通工程(一期)、臨洪西路等5條便民道路建設按序時推進;改造農村公路橋梁22座,建設271公里農村生態河道,新治理49公里農村骨干河道;建設8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新增6處“樂享園林”活力空間,完成44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3條森林步道。
兜牢民生底線
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
幸福的溫度,取決于“底線”的刻度。連云港市始終從群眾角度出發,多舉措全方位織牢兜底保障網,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著力完善救助體系,構建起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
“感謝政府給我們提供保障,讓我們家度過這段艱難的日子。”海州工業園許莊村王佳(化名)是精神殘疾二級,每年需要到連云港市第四人民醫院接受住院治療,其父親患有食道癌。因姐姐戶口未遷走并共同生活在一起,王佳的家庭收入超出標準,無法享受相關保障。今年11月初,民政工作人員根據政策擴展內容,主動作為,為其辦理成年無業重殘“單人保”,海州工業園民政辦為王佳審批低保并為其重病父親申請臨時救助,緩解其家庭困難。
連云港市始終把保障民生擺在首要位置,全面落實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在可持續的基礎上有序提高救助水平。持續做好低保、特困、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等低收入人口的常態化認定,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健全困境兒童保障體系,落實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為全市農村留守兒童購買意外傷害保險。整合兒童福利、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兩類機構資源,推動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轉型升級。開展“和家安康一戶一策微關愛計劃”試點工作,做細做實市級特殊困難家庭關愛幫扶,探索服務婦女兒童長效機制連云港模式。構建鄉鎮(街道)、村(居)級主動發現渠道,實現“主動發現、及時救助、應救盡救”。探索“物質+服務”救助模式,推進服務類救助開展。
聚焦一老一小
健全高質量公共服務
“一老一小”,一頭連著“夕陽”,一頭連著“朝陽”。連云港市緊緊圍繞群眾所需所盼,持續推動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服務規范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健康發展。
“以前自己做飯,一個人吃不了多少,做起來又麻煩,每天就簡單吃點將就一下。現在家門口就有餐廳,飯菜樣式多,也不貴,還能跟老朋友一塊兒看看電視、聊聊天,我天天都來。”在海州區新東街道雙園社區“百穗餐廳”,正在用餐的王大爺贊不絕口。這里每天為居民提供早中晚三餐,有近40種菜品可供選擇,基本上早餐3至5元,午餐10至12元,讓大家享受到了“家門口”的幸福“食”光。
連云港市推進老年友好型城市和社區建設,大力推動老年助餐服務發展,推動以特困人員、低保對象、低保邊緣家庭等低收入人口中的老年人為核心,以獨居、空巢、留守、失能、殘疾、高齡、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為重點,逐步向其他有需求的社會老年人拓展的老年助餐服務體系建設,在主城區范圍內打造、推廣海州“百穗餐廳”老年助餐服務品牌,全市新增老年助餐點100個。推動特困供養人員向農村區域性養老中心集中,積極探索公辦民營模式,提升養老機構使用效益。鼓勵依托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食堂建設中心廚房,向周邊社區提供配餐服務。
在今年剛投入使用的秦東門學校,操場上,足球、籃球等各類運動熱鬧開展;教室里,書法寫作、童聲合唱,內容豐富多彩……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既是提升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幸福感的有力抓手,又是促進教育公平之舉。連云港市加快推進“優教港城”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優質教育均衡發展。實施基礎教育提質擴優行動,今年新改擴建中小學13所。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今年新建10所幼兒園。推進教育大數據平臺建設應用,辦好數字互動課堂,提升鄉村義務教育質量,推動贛榆、連云等區不斷提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建設水平。實施普通高中品質提升、特色培育、縣中提優行動。強化職業教育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增強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中醫藥高職校、工貿高職校等綜合實力。
城市功能更完善,民生保障更牢更實,基本公共服務更為優質均衡……這其中有大手筆的擘畫、大動作的落實,更有細致入微的人文關懷。連云港市正用一樁樁、一件件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以每一項“民生清單”的兌現推動百姓幸福指數的不斷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