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文化的優秀、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正如習近平所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并強調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作為一名長期在基層農村工作的宣傳文化工作者,我認為增強文化自信,首要的任務是要繁榮發展鄉村文化,讓村民群眾從鄉村文化的建設與參與中體會和感悟到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增強文化自信、繁榮鄉村文化需要聚合資源,讓多樣化載體形成“合力”。文化工作要落實落細需要各類平臺載體支撐,文化平臺建設要堅持多樣化和分眾化,群眾在哪里,文化工作就在哪里,文化平臺就延伸至哪里。要充分整合鄉村各類分散的文化資源,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實現“資源圍繞陣地轉,陣地圍繞群眾轉”,讓多樣化載體發揮作用,讓多類別平臺整合一處,真正用起來,精心打造小鎮書房、農家書屋、文化廣場、文體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等一批既富群眾“口袋”又富群眾“腦袋”的“百姓之家”,從而鄉村打通鄉村文化傳播新思想、倡導新風尚的“最后一公里”。
增強文化自信、繁榮鄉村文化需要分類施教,讓基層群眾擔當“主角”。增強文化自信、繁榮鄉村文化要緊密圍繞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讓黨的最新文化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實踐中,需要針對農村流動黨員、農村留守兒童、農村貧困人口、農村外出打工人員、農村致富能手等不同群體、不同文化需求,精心設計,打造多樣化參與體制機制,有針對性地開展系列群眾性活動,讓基層演,演基層,吸引廣大干部群眾廣泛參與進來,讓村民群眾真正“動”起來,當鄉村文化建設中充當“主角”,做“示范”。
增強文化自信、繁榮鄉村文化需要回應關切,讓文化惠民深入“人心”。開展鄉村文化建設要以群眾愿不愿意、接不接受、滿不滿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必須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要主動聚焦習近平文化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移風易俗等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熱點焦點,花大力氣、動真功夫著力化解與解決留守兒童無人看管、孤寡老人無人照料、高價彩禮、鋪張浪費等難事難題,積極推動一批文化惠民項目落地落實,讓村民群眾在傳文化、講道德、樹新風中真正感受到獲得感幸福感。
增強文化自信、繁榮鄉村文化需要聚焦特色,讓品牌活動持續“點靚”。特色和品牌的活動是長期常年開展的,群眾認可認知度高,參與面廣。鄉村文化要立足本鄉本村實際,在特色展示與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做文章。要充分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足民俗文化,以小戲、小品、快板、評書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吸引群眾參與;要深入挖掘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等紅色文化資源,提升紅色文化感召力與感染力;要加強典型選樹與引領,全面做強“好人文化”,在全社會積極營造好人好報、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李貴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