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日前,揚中豚島有限公司舉辦了一場河豚新品品鑒會,來自滬寧都市圈的大廚們,對新品給出了高度一致的評語:色香味俱佳,且性價比高,“河豚蝦仁魚排6.5元一塊,河豚蝦仁獅子頭一只15元,大眾消費可以承受!”隨即,9道新品列入豚島產品目錄,進入市場推廣階段。
從曾經的“香不出‘鄉’”,到“禮品經濟”,再到如今的“產業經濟”,河豚作為揚中獨特的舌尖美味,正隨著當地工業化生產線,走向全國各地,成為越來越多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一直以來,揚中河豚名聲在外,慕名而來的食客多,但是美味帶不走,難上普通家庭的餐桌!”揚中市河豚文化研究協會名譽會長盧萬福坦言,對于如何破解揚中河豚從當地飯店走向全國商超,從高檔消費轉型大眾市場,他們一直在思考、探索。
不滿足于河豚烹飪的名氣,打造一條特有的產業鏈,是揚中河豚“走出去”的關鍵步伐。于是,揚中在全國率先試點江水生態養殖河豚,建成全國最大的河豚集散市場、河豚日均交易量達100多噸,研發河豚菜品150多道,逐步形成了涉及養殖、流通、烹飪加工的產業鏈,“但是,因為受制于河豚禁食令等方面因素,規模化生產一直難以實現,制約了揚中河豚走向全國市場的步伐。”
2016年,“有限開禁”的政策出爐,被“封殺”了20多年的河豚家族中,紅鰭東方鲀、暗紋東方鲀兩個品種摘掉了“違禁品”帽子,揚中人興奮不已!受福建知名小吃魚丸的啟發,揚中陳氏父子迅速從制作河豚魚丸等河豚衍生品入手,“我們和福建海洋研究所專業合作,并且和河豚養殖機構聯手,研制出了方便攜帶、食用的河豚魚丸。”產品一經推出,很快得到吃貨的認可,在當年的河豚文化節上成為“網紅款”。
而江蘇豚島董事長張榮平的河豚產業化夢,來得更早。“早在1989年做廚師的時候,我每天就用活河豚、保鮮河豚,來研究河豚的加工方法,夢想將來開一家專做河豚食品的酒店,讓揚中河豚從餐桌走向全國市場。”經過多年多方努力,豚島終于拿到揚中首家河豚深加工企業準入證,并于去年12月30日順利投產。
“30年夢圓”,標志著河豚產業鏈延伸至深加工,正式開始工業產業化。
豚島營銷經理劉盛盛介紹,目前他們開發了真空包裝白汁河豚、紅燒河豚,河豚包子、圓子和餃子等10多種面向大眾消費的產品,由于自動化程度高,每天可加工包子5萬只、圓子5萬只、餃子10萬只,“已經和蘇寧易購、順豐速運、上海海天下等品牌合作,在全國25座大中型城市,都能吃到我們河豚產品!”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有著同樣情結的揚中在外人士,得知河豚美味產業化走向大眾消費,要求加盟代理。鄂有勇就是其中之一,“既解了自己的鄉愁,也傳播了家鄉美味和文化,一舉兩得。”目前豚島在手訂單有300多個,其中最大一筆金額達到800萬元。
揚中河豚的產業化轉型路引起了業內專家的關注。正值第十六屆河豚文化節,應邀出席活動的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杜慧說,河豚已經成為揚中響亮的名片,特別是“一條魚興起了一個產業”意義深刻,河豚文化作為漁文化的代表,應該繼續傳承下去,“目前揚中河豚已經形成一條產業鏈,接下來,要力推河豚產業化發展走向全國,力推河豚工業化產品安全地進入全國市場。”(記者 朱婕 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