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李耀華 通訊員 殷開軍 王都安)5月30日,南房村的吳海芹像往常一樣,前往距家不遠的百祿鎮扶貧產業園的市奧恒制衣公司上班。在這里,她一個月可以輕松掙得4000余元。作為曾經的低收入者,吳海芹無須背井離鄉即可實現就業,且不耽誤照顧一家老小。據了解,在百祿鎮扶貧產業園,像吳海芹這樣的低收入群眾有數百人,家門口打工讓他們實現了全家脫貧的目標。脫貧過后怎么樣防止返貧?連云港市灌南縣在去年全面脫貧“摘帽”的基礎上,今年進一步完善“政策幫扶、產業幫扶、精準防貧、社會幫扶”四項機制,讓群眾脫貧后在全面小康大道上穩步前行。
▲村民在扶貧車間上班
十八大以來,灌南縣在省、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緊扣壯大全縣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兩大核心任務,確立了“項目跟著市場走、能人跟著項目走、農戶跟著能人走、資金跟著農戶走”的“四跟四走”產業扶貧工作思路,并通過綜合施策,穩步推動產業扶貧取得扎實效果。為擴大就業扶貧的渠道,該縣還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的原則,引導各鎮有效利用幫扶資金,先后建設了7個扶貧產業園,有效帶動經濟薄弱村增收,方便低收入農戶實現家門口就業。
▲扶貧產業園
除了工業園區建設外,該縣部分村鎮還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將成片的土地交由種植或養殖大戶來打理,全縣已初步形成了食用菌、稻漁綜合種養、優質葡萄、淮山藥四大特色產業,農民既可收土地租金,又可在相應的基地打工賺錢,帶動3.7萬名低收入群眾就近就業。
▲村民在蘑菇產業園上班
此外,該縣還籌集幫扶資金3.17億元,先后實施了糧食烘干中心、“訂單式”帽業加工、波爾山羊養殖等268個到村幫扶項目。至去年底,該縣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26675戶64460人年人均收入已到6000元以上,低收入人口累計脫貧率為100%。全縣28個省定經濟薄弱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穩定達到18萬元,完成新“八有”建設,全部實現達標退出,達標率為100%。該縣扶貧工作已連續兩年獲得省政府正向激勵。
(稻漁果立體種養基地)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灌南縣一著不讓,圍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已建立起防返貧長效管理機制,堅持脫貧責任、政策、幫扶、監管“四不摘”,持續強化“精準、務實、可持續”理念,重點關注易返貧、易致貧的“兩易”戶和收入驟減、支出驟增的“兩驟”戶,重點把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和危房改造等方面的政策精準落實到戶到人,緊緊抓住產業項目這個“牛鼻子”,不斷增強群眾的“造血、生血”功能,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穩定脫貧、持續脫貧、長效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