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祝玲) “僅8月份,就有3名‘患者’經家屬同意進行了器官捐獻,讓其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連云港市紅十字會器官捐獻協調員姜先生說,每次接到醫院信息員的電話,他心情都很復雜,一方面為患者及其家屬的不幸遭遇所心痛,另一方面又被他們的大愛精神所感動。據悉,今年截至目前,連云港市已有9名志愿者實現了器官捐獻。
大愛讓生命獲得重生
據連云港市紅十字會賑濟救護部主任劉慶介紹,器官捐獻工作在啟動之初,由于觀念等各方面因素,能接受的市民非常少,工作進展比較緩慢。近年來,隨著觀念的改變,人們對生命的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自己活得精彩,死也能更有意義。“當自己或親人的生命無法挽救時,其尚且完好的器官如果可以讓另一個人得到重生,那他的生命就沒有消亡,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延續,這比起燒為灰燼埋葬,意義要重大得多。”劉慶說,近年來,隨著宣傳工作的不斷推進,登記注冊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的市民數量逐年增多,成功實現捐獻的志愿者也在不斷增加。“自2015年實現第一例器官捐獻以來,目前已實現39例器官捐獻。”
成就大愛更須珍愛生命
據劉慶介紹,在今年實現器官捐獻的9名志愿者中,因意外傷害致生命無法挽救者占絕大多數,其中車禍最多,達一半以上。
與遺體捐獻在志愿者確定死亡后實現不同,器官捐獻需要志愿者滿足國家要求的醫學診斷標準,經專家組認定,確定任何救治手段均無法挽回患者的生命后,在直系親屬的同意下,由器官獲取組織協調員對患者身體的各項器官進行綜合評估,對符合捐獻標準的器官有計劃地進行摘取。
“與本身患有疾病,尤其是惡性疾病身體備受摧殘的志愿者相比,因意外致傷的患者符合捐獻標準的器官可能更多一些。”劉慶說,比如車禍造成患者“腦死亡”,但他的心、肺、肝、腎、眼角膜等可能完好,經專家評估合格后都可以捐獻。“這9名志愿者一共捐獻了40個器官,他們讓40名患者重獲新生,非常了不起。”劉慶說,“但我們還是希望大家能謹慎駕車,愛惜生命,避免意外發生。”
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捐獻器官可以拯救另一個生命,不管是對志愿者還是對其家屬而言,這都是值得贊揚和傳頌的大愛之舉,然而,很多志愿者家屬卻選擇沉默,甚至不愿將家人的名字刻在位于青龍山公墓的“器官捐獻志愿者芳名錄”。“還是觀念的原因吧,這也一直是器官捐獻工作中最大的阻礙。”劉慶說。
“中國人自古就有‘入土為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雖然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理解器官捐獻的人越來越多,但不理解的人仍占多數,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很多人選擇默默地做。”劉慶說,“全市目前有39位實現器官捐獻的志愿者,只有一位志愿者的家屬愿意公開此事。”
據悉,我國每年大約有150萬名器官衰竭患者,有30萬名適合器官移植方式治療,可每年僅有1萬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救治,許多患者等不到器官捐獻就失去了生命。“生命并不以身體的消亡而結束,它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延續,期待更多的人能打破傳統束縛,參與到這場愛與生命的接力中來,讓更多的人重獲新生。”劉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