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莊婷婷 薛海龍
秋天的黃窩村,碧空如洗,一只只海鷗自由翱翔在天地之中,紅瓦白墻的民居錯落有致地點綴在青山之間。從貧困村到小康村,這個小漁村在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通過海洋富村、生態立村、旅游興村,從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體負債300余萬元的貧困落后村,到如今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達3.5萬元,村集體經濟總收入502萬元的小康村,并先后獲評全國美麗宜居村莊、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國家森林鄉村等榮譽稱號。
(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黃窩)
黃窩村位于連云港市最東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20年前,村里主要靠捕魚為生,隨著海洋漁業資源的逐漸萎縮,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體負債300余萬元,成了名副其實的貧困落后村。
2001年,村“兩委”班子在黨支部書記張立祥的帶領下,致力于實施“黨建+產業”發展模式,瞄準紫菜富民產業,帶領黨員群眾修公路、造碼頭、建船臺、辦工廠,組建合作社,引導漁民轉產。
(紫菜養殖富民)
村“兩委”的大膽探路,找到“靠海吃海”的正確打開方式,帶領黃窩村邁出了轉型升級的重要步伐。支部引領、書記帶頭、黨員示范,從最初的十家、二十家,到如今近百家紫菜養殖戶,黃窩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紫菜第一村”,紫菜養殖面積3.6萬畝,年產值突破1.9億元。
“當時,張書記把家里的房子抵押出去貸了30萬元,和村里沒有能力出海的困難戶結對,率先養殖了100畝紫菜作示范。第一年就收回了成本。”村民金立貴說。
為了使有限的近海養殖不斷增產增效,村黨支部一方面主動與科研單位對接,在養殖戶中積極推廣海參、江蘺、壇紫菜等新品種,另一方面探索規模化養殖。張立祥還帶領村民新建占地2600平方米的紫菜加工廠,實現當年投產當年盈利102萬元,讓黃窩村從紫菜養殖向紫菜深加工轉型。
(紫菜深加工)
陸紅軍是地道的黃窩村人,一直在外地打工。五年前,在張立祥的鼓勵和幫助下,他返鄉創業。“之前給人家打工,一個月也就幾千元吧,最近幾年,做育苗捕撈養殖一條龍,雖然又苦又累,可每年下來給家里掙個百八十萬沒有問題的。”陸紅軍十分滿意如今的生活。
(海上紅帆黨支部)
黃窩村的村民們通過發展紫菜產業走上了致富的路子。口袋鼓了,對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來,黃窩村投入120余萬元新建黨群服務中心,健全和完善黨建陣地,建成“省級遠程教育示范點”、“市級黨員教育實景課堂”,全面打造黨員教育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科技培訓中心和文化娛樂中心,進一步提高了為民服務質量。黃窩村還打造了“海上紅帆實境課堂”示范點,將漁業生產現場變成黨員教育課堂,將黨員帶頭致富和示范表率作用延伸到海上一線,讓黨員隨時隨地接受教育,讓漁民時時刻刻感受溫暖。
(海上紫菜采摘體驗游)
今年6月3日上午,黃窩村的黨員們圍坐在會議室里,認真聆聽著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立祥所念的一封來信,而讓他們感到無比振奮與驕傲的是,給他們寫來這封信的人正是省委書記婁勤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我代表全村黨員,向省委婁書記呈報了一封信,婁書記的回信肯定了我們的發展成績,勉勵我們進一步加快發展。下一步,我們將把婁書記的期望轉化為更加有力的實際行動,在保護好青山綠水的同時,充分發揮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優勢,把資源變為資產,把資產轉為資本,通過一二三產同步發展,進一步增加村集體收入,增強經濟抗風險能力,更好地服務百姓。”黃窩村黨支部書記張立祥說。
(美麗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