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王文 楊開林
云臺山麓,黃海之濱,連云港港傲然屹立。它一頭通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連接全球1000多個港口,另一頭依托絲綢之路經濟帶、直抵歐亞大陸腹地。改革開放40年,連云港港由小變大、由弱變強,英姿勃發。
▲連云港港
海浪沖刷著歲月的苔痕。一路走來,連云港日報記錄了連云港港每個成長的瞬間:1986年12月4日,廟嶺煤碼頭正式投產使用;1994年1月9日,水下淤泥軟基爆炸處理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金獎;2008年3月26日,廟嶺港區三期工程第五代大型集裝箱專用泊位建成并正式投產;2012年6月8日,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首航,標志連云港港邁入國際深水大港行列……
如今,素有“新亞歐大陸橋東端起點”、“‘一帶一路’陸海交匯樞紐”之稱的連云港港,正在加快現代化綜合大港、區域性國際樞紐港建設步伐,加速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譜寫開放發展新篇章。
打破“不能建深水泊位”偏見
1986年12月4日,對連云港人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港口廟嶺一期工程正式通過國家驗收,投入生產。這標志著連云港港跳出了由外國人開辟的老港區,依靠自己的雙手拉開了建設現代化新港區的序幕,并打了一個漂亮的前哨戰。它的投產,代表著連云港港進軍深水大港又近了一步。
▲上世紀80年代的連云港區
可是,許多人并不了解,這個新港區的開辟,從提出想法到付諸實踐,已過去了近十個春秋。
走進連云港港口控股集團檔案館,翻開《連云港港發展綜述》,筆者看到這么一段話:1978年,江蘇省革命委員會、交通部聯合上報國務院在連云港建設深水大港的報告,但后來因港址爭奪而出現“回淤嚴重、軟基基礎、陸域狹窄,不能建深水泊位”的論調,以及國家中止與荷蘭財團承包合作建港談判,致使大港規劃建設不斷延后。其間,港口生產繼續上揚,首次超越800萬噸;同時,得出“泥沙來源枯竭、沖淤平衡、略有沖刷”的科學結論,為今后開建深水航道和碼頭掃清了障礙。
“三分春色描來易,一段艱辛畫出難。”見證了這一段歷史的連云港引航站副站長、高級引航員曹恩廣深有感觸,“3.5萬噸級,當時來說比較大了。”他親歷了廟嶺山被劈山填海,建成連云港獲批沿海開放城市以來第一個大碼頭的全過程。
▲艱辛建港
當年,老家是揚中市的曹恩廣,還是個剛從集美大學航海學院畢業不久的小伙子。原本躊躇滿志準備大干一番航海事業的他,在被分配到港口后,卻怎么也提不起勁。“我很失落的,港口就幾個小碼頭,當時來了以后就想調回去。”曹恩廣回憶,后來他的老領導楊保真極力挽留道:“港口正在發展中,需要你這樣的人才。”
▲攔海西大堤
接下來的現實的確印證了這位老領導話語的正確性。隨著深水大港規劃的快速重啟,從廟嶺起飛,港口相繼完成國家“六五”、“七五”的重點工程。1992年,被譽為中華第一堤的攔海西大堤完工,通過連接連島與陸地,使港口形成30平方公里的港池,可供建設上百個泊位,為建設現代化的綜合性深水大港提供了絕好條件。至1993年底,港口共擁有岸線5525米,萬噸級以上泊位18個,最大等級5萬噸級。許許多多像曹恩廣那樣,投身于連云港港建設發展的大學生們,所學的專業技術有了用武之地。
繪就“一體兩翼”組合大港藍圖
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末資金短缺的艱難前行,進入新世紀,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特別是從2003年下放至地方政府管理,實行政企分開的經營管理體制,省、市確立“以工興港、以港興市”發展戰略,啟動“億噸大港建設工程”以來,連云港港口迎來了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嶄新格局。
“到2002年時,我們的航道還只能滿足5萬噸級船乘潮單向通行的需求,等級太低了。”時任建港指揮部總指揮丁紹文說。
形勢不等人,連云港港開始籌建10萬噸級碼頭和7萬噸級航道。這時候,困難卻接踵而至。“首先,是沒有錢。”丁紹文說,港口多次向時任省長季允石匯報建碼頭事宜,后來省里協調三家企業共同入股,與連云港港一起改造新陸橋公司34號泊位,擴建10萬噸級碼頭。
2006年,在國家新一輪沿海港口布局規劃中,連云港港再次被定為全國沿海主要港口,首次被列入長三角港口群并作為三大主體港之一,布局煤炭、鐵礦石、糧食、集裝箱、原油等貨種的運輸系統。2008年,《連云港港總體規劃》獲得部省聯合批復,明確港口岸線100.7公里、入河口段岸線44.5公里,確立由連云、贛榆、徐圩、前三島、灌河等五個港區組成的“一體兩翼”港區總體發展格局。
▲贛榆港區
2010年8月19日上午,贛榆港區防波堤工程試拋填啟動,近百輛運輸車依次馳上拋填區,標志著贛榆港區建設正式拉開序幕。這也意味著,兩翼港區大開發、大建設的號角吹響了。
既要注重總體規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為了順應世界海運船舶大型化發展趨勢,2009年,經國家發改委批復,港口開始建設30萬噸級航道,先期實施一期工程。
新蘇港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樊宏記得很清楚:“2012年6月8日9點,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首航。”這是當時世界上淤泥質土航道等級最高、開挖深度最深、開挖里程最長、疏浚量最大的工程,它的竣工標志著連云港港向深水化、大型化、專業化港口持續邁進。
▲徐圩港區化工碼頭
在建港人的拼搏下,2015年,以連云港區為主體,以贛榆港區為北翼,以徐圩港區為南翼的組合港岸線全部實現開港運營,“一體兩翼”組合大港藍圖基本繪制而成。
一流筑港技術令世界矚目
烈日炎炎,連云港港南翼港區一片熱火朝天。近日,在徐圩港區六港池后方的施工現場,機械轟鳴、樁聲陣陣,一根根40多米長的混凝土大管樁伴隨著施工號令緩緩沒入海中,標志著徐圩港區30萬噸級液體化工泊位的公共配套工程正式起步,成為連云港港綜合功能提升、助力臨港產業發展的又一重要舉措。
港口建設者們一直在前行。截至2017年,連云港港已建成4個港區1個內河碼頭、生產性泊位81個,其中萬噸級及其以上深水泊位57個,設計吞吐能力15343萬噸。
▲集裝箱碼頭
令人自豪的是,連云港人的建港技術得到了國內專家乃至世界的認可。這不得不歸功于科技的力量。
“來港工作34年,我親身經歷科技給港口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是科技推動了港口發展,改變了港口面貌。”港務工程公司副總經理高兆福介紹,多年來港口自創爆破擠淤、真空預壓、圍堤吹填、淤泥凍融固結等多種先進施工技術,多次獲得國家專利。
新的時代,新的征程。“今天的港口建設,我們強調要突出港口、鐵路、航運等相互間的融合度和協同化。”高兆福介紹,連云港港正加快推進30萬噸級航道二期等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港口集疏運系統完善和集裝箱干線港建設,不斷提升區域性國際樞紐港地位。同時,以服務產業為導向,進一步完善深水碼頭、專業泊位、儲運設施等硬件配套,尤其是30萬噸級原油碼頭的規劃建設,為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建設提供功能支撐。
港通天下興。港口改變閉塞,磨礪開明之人、滋養富庶之地。改革開放40年,連云港因港而興,脫胎換骨,向著國際化海港中心城市奮勇前行。放眼未來,連云港港在邁向絲路強港征途中,必將留下一路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