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9月9日,“風從海上來•改革進行時”網絡主題活動長三角集體采風團來到上海楊浦濱江進行采風。
楊浦擁有15.5公里黃浦江岸線(包括復興島),楊樹浦系黃浦江下游的一條支河。關于“楊樹浦”這一地名的出處,在《上海地名志》中有記載:“19世紀末葉后,人口增多,工商繁榮,‘楊樹浦’遂逐漸成為區片名稱,為使區片名和河流名有所區別,將河流楊樹浦改稱楊樹浦港。”
“楊樹浦”泛指黃浦江以北,長陽路以南、大連路以東的區域,尤以沿楊樹浦路兩側的狹長地帶為核心。近代以來,楊樹浦地區以其特有的區位優勢等條件吸引著中外資本紛紛踏足,興辦工廠、發展實業,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
根據上海市委、市政府確定的2017年基本完成45公里的公共岸線貫通”的目標,楊浦濱江2.8公里(楊浦大橋至秦皇島路)已于2017年6月底在全市率先實現沿江貫通。楊浦貫通段實現了步行道、跑步道、騎行道的“三道”貫通,及工業遺存博覽帶、原生景觀體驗帶、三道交織活力帶的“三帶”融合。市民可以通過漫步、慢跑、騎行等各種方式,感受楊浦濱江的魅力和活力。
楊浦濱江建設立足百年工業的地區文化特質,堅持“生態為先、功能為先”,秉持“歷史感、智慧型、生態性、生活化”的設計理念,注重“風貌整體性、文脈傳承性”。楊浦濱江南段核心區規劃保護保留的歷史建筑總計24處,共66幢,總建筑面積達26.2萬平方米,目前重點修繕永安棧房、明華糖倉、毛麻倉庫等貫通區域內3處共34600平方米歷史保護建筑,使其重現風貌,重塑功能。
總體規劃及建設理念
圍繞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愿景,根據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按照“百年大計、世紀精品”的要求,楊浦堅持“生態為先,功能為先”,立足“重現風貌,重塑功能”,聚焦濱江公共空間貫通工程,加快優規劃、抓建設、通斷點,注重體現楊浦特色、傳承工業文明,努力建設成服務于市民健身休閑、觀光旅游的公共空間和生活岸線。
楊浦濱江岸線15.5公里。分南中北三段。南段濱江核心區西起秦皇島路、東至定海路、北至楊樹浦路、南至黃浦江,岸線長5.5公里。其中楊浦大橋以西至秦皇島路的岸線共2.8公里。
根據楊浦南段濱江控詳規劃要求,我們始終秉持“歷史感、智慧型、生態性、生活化”的建設理念。
歷史感:楊浦濱江見證了上海百年工業的發展歷程,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楊樹浦工業區在發展歷程中創造了中國工業史上眾多工業之最,由此形成了“以工業傳承為核,打造歷史感、智慧型、生態性、生活化的楊浦濱江公共空間濱水岸線”的設計理念。
智慧型:運用互聯網、移動終端、線上線下交互技術等創新科技,呈現豐富多元的濱江風貌,提升建設水平和管理品質。
生態性:依托工業遺存和原生態特色植物,因地制宜運用海綿城市技術,創建低碳低能耗的綜合環境。
生活化:封閉的生產岸線轉變成為開放的生活岸線,營造城市公共生活,實現還江于民。
楊浦濱江的規劃藍圖
濱江承載著楊浦發展的藍圖,寄托著未來的希望。這里既是上海的,也是世界的;既是歷史的,也是現代的。
未來的楊浦濱江將是國際化的創新創業高地。楊浦正在加快完善“西部核心區+中部提升區+東部戰略區”的空間布局,楊浦濱江是東部戰略區的核心,也是上海唯一的一個集國家創新型城區、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上海中央活動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四區疊加”的黃金發展帶。我們將按照“百年大計、世紀精品”的要求,著力“延續歷史、弘揚文化、提升功能、優化環境”,規劃建設各類高端商務商業載體300余萬平方米。屆時,這里將處處充滿著“國際+創新”的因子,成為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歷史與現代互補共生、科技與生態高度集約的濱江國際創新帶,不斷增強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讓沉寂的“工業銹帶”插上“國際+創新”的雙翅高飛。
未來的楊浦濱江將是世界級的濱水岸線。我們正聚焦南段濱江,著力把封閉的生產岸線轉變為開放共享的生活岸線,奏響“后工業、新百年”的華麗交響樂章,這個交響樂章可以概括為:三帶和弦、九章共譜、十八強音。待這些建筑“樂章”譜成后,呈現在大家眼前的將是一個極具“歷史感、智慧型、生態性、生活化”的公共岸線,是“三生”(生產、生活、生態)和諧共生的濱水空間。
未來的楊浦濱江還是高品位的歷史風貌保護區。歷史建筑、歷史風貌是一個城市的記憶。楊浦濱江有規劃保護保留的歷史建筑66幢、26.2萬平方米,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寶貴財富。我們不只是保護孤立的一幢幢建筑,而是要成街區地保護其整體風貌,讓歷史建筑和歷史街區煥發出歷久彌新的風采。這里還將規劃建設現代化的大劇院、音樂廳、美術館等文化設施,使軟硬環境有機融合融。無論你在這里學習生活、工作商務,還是游憩觀光,都能各取所需、盡享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