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華江 口述 馬濟濤 周裕本 整理
說起二伯父邱永貴,他在我的印象中其實是很陌生的。因為從我出生就沒有見過他,哪怕是一張殘缺的影像照片也沒留下。但我對于二伯父的記憶卻很深刻。從我有記憶的時候開始,每當人們在奶奶面前提起二伯父,奶奶總是以淚洗面,十分悲傷;有時黯然神傷,無從訴說。二伯父與奶奶的眼淚和傷感如影同行,她的視力低下可能就與長期傷感流淚有關。因此,從小我們都知道二伯父是奶奶心頭隱形的“傷疤”,每逢觸碰就會引起撕心裂肺般的疼痛。有鑒于此,我的家人從不在奶奶面前提起二伯父,怕引起奶奶傷感與流淚。家人們都知道二伯父在奶奶心中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坎,是她胸口一道不能觸碰的隱形“傷疤”,每當人們試圖觸碰都會引起她撕心裂肺般的傷痛。
自打懂事的時候起,我從身邊知情人的只言片語和一些點滴講述中,逐漸得知了一些有關二伯父的事情,但這些訊息是零碎的。漸漸長大后,由于好奇心的驅使,我有時會背著奶奶纏著爺爺或大伯父詢問在二伯父身上發生的往事,在多次嘗試及努力之后,我才從他們口中像擠牙膏一樣得到一些有關二伯父的事情。
青蔥少年 投身革命
二伯父叫邱永貴,籍貫贛榆縣城頭八區門河鄉河西村,生于1926年10月,身高172厘米左右,五官端正,皮膚白凈,體態勻稱,行事穩當,比較有主見;他曾在本村私設的學堂里度過3年多私塾學習生涯。1938年秋,抗日的烽火正席卷神州大地,此時已12歲的二伯父奮不顧身地參加到抗日的行列中來,他站過崗,放過哨,送過信,并參加過多次秘密行動。1939年前后,二伯父參加了村里青年民兵,并擔任指導員。此時的二伯父經過幾年的社會磨練,在民兵組織中威信極高。工作得心應手,深受領導賞識和器重。1942年1月,剛剛16歲的二伯父。由于工作積極,做事穩當,機智勇敢,經贛榆縣城頭八區批準成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加入組織后的二伯父,對自己要求更嚴了,不但思想上更加進步,工作作風更加嚴謹細膩,視野也更加開闊,帶頭作用更強。此時是幾年以來,爺爺奶奶一家少有的最穩定、最幸福的歡快時光。雖然大伯父、伯母以及二伯父仍舊是進進出出忙著各自的工作和事情,但相較前幾年聚少離多的日子,此刻的日子平靜穩定而歡快。
1944年2月,在爺爺奶奶的張羅和操持下,二伯母被娶進了家門。此時,幸福籠罩著全家,快樂寫在每個人臉上。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同年3月,濱海軍區二十三團途經贛榆補充兵源,二伯父在全家上下的反對聲中和同村姜文泰等3人,到班莊兵站報名參軍。他動員爺爺奶奶說:“我是黨員又是民兵指導員,我不帶頭誰帶頭?我不上前線誰還去?”他還當著爺爺奶奶的面對二伯母說:“你在家要好好孝敬父母,安心過日子,我這次當兵少則3年、多則5年就會回來看望你們。”時間轉瞬即逝,部隊開拔的時候到了,二伯母依依不舍地拉著二伯父的手,淚眼婆娑。她多么希望在這最后時刻能挽留住二伯即將遠去腳步啊。因為在本村畢竟有報名后退出的先例,她還有留下他的一線希望;更何況他們新婚還沒滿喜月,小家庭的幸福日子才剛剛開始。望著二伯母的滿面淚水和百般不舍的神情,淚水也在二伯父眼眶里打轉,但他始終沒讓它流下來。最終,二伯父只是緊緊捏了捏二伯母的手,毅然轉身加入到行進的隊列當中。
鏖戰四平 以身殉國
二伯父隨部隊走了,一直到望不見身影,二伯母才緩慢地轉過身來。3個月后的某天,爺爺收到二伯父托人捎來的口信。他說:“我在部隊學習和生活都習慣,不用家里惦記。離開班莊后隊伍一路行軍到山東某地進行封閉式學習和軍事訓練。集訓結束后,我和姜文泰分在同一個連,我擔任了班長。傳言隊伍馬上還要向北,等有空了再給家里信。”誰能想到,這竟然是二伯父參軍以來唯一的一次口信,從此以后,渺無音訊。
1948年初春,同村與二伯父一起參軍的姜文泰回家探親,爺爺奶奶才從他斷續的口述中大概知道了二伯父的一些情況:部隊離開集訓地以后向北行進,途中發生過幾次規模不大的戰斗。二伯父擔任班長后2個多月就被調到連部做文書,其后又調到了團部任機要文書,負責文件和黨費收繳。他和二伯父兩個經常見面。1946年4月(農歷三月),濱海軍區二十三團挺進四平參加四平戰役,戰斗打得極其慘烈,國民黨軍依靠美援武器、裝備和人多勢眾對四平進行瘋狂反撲、圍剿。我軍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有關部隊及二十三團奉令撤出戰斗,向偏南方向突圍,國民黨軍見狀緊追不舍。二十三團在越過一道溝坎時,二伯父不幸被流彈擊中腿部,他在姜文泰的攙扶下逐漸落在隊伍后面。堅持一段距離后二伯父漸感體力不支,他把隨身的挎包交給了姜文泰。對他說:“這里有文件和收繳的黨費,請你轉交給組織。我跑不動了,如果我倆一起撤退肯定會連累你,你去追趕前面的部隊吧!我慢慢走,實在不行我還可以掩護你。”
姜文泰忍痛離開二伯父追趕前隊。時隔不久,他聽到來自二伯父方向傳來幾聲稀疏的槍聲后歸于平靜。從此以后,二伯父再也沒有歸隊,生死不明。聽完姜文泰的講述,奶奶已經老淚縱橫哭成了淚人,但她仍對二伯父還活著心存一線希望。可爺爺知道時間過去這么久二伯父連口信都沒有,活在世上的希望已經很渺茫。但爺爺很難說得出口,也許讓二伯父臨時還活在奶奶心中,心照不宣是爺爺寬慰奶奶的唯一辦法。
烈士生平 載入縣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們全家齊上陣,堅持打聽和尋找二伯父的消息,但從四平撤退以后再也沒有人再見到他。直至1953年,在親友和上級組織的催促下,才整理二伯父犧牲經過材料上報。1954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頒發烈屬證書。20世紀六十年代初,為了了卻奶奶的心愿,爺爺奶奶曾讓父親去過四平,也找過有關部門查詢,但人海茫茫,檔案缺失、無處打聽二伯父確切消息,最終父親帶著遺憾離開了四平。父親的四平之行也徹底了斷了奶奶心中的最后一絲希望。
好在,1997年中華書局版《贛榆縣志》“人物表”第一節革命烈士表中(見頁面1114)有關于二伯父的記載:邱永貴,男,1926年生,門河鄉河西村人,1942年1月入黨,1944年3月參軍,任濱海軍區23團文書,1947年6月在四平戰役中犧牲。
二伯父的一生是極其短暫的,他宛如一顆流星劃過天空,留下過片刻炫麗;他的人生是平凡的,但他的人生是偉大的。他12歲加入抗日行列;13歲參加民兵,14歲任民兵指導員;16歲入黨;18歲參軍,不滿20歲壯烈犧牲。陌生的二伯父雖未謀面,但他的言行、精神時刻激勵著我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