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旭
很多家庭婆媳之間會有矛盾,甚至常常爭吵。我婆婆有兩個兒媳,但在我們家,卻從未發生過“婆媳大戰”。生活中的瑣碎帶來的煩悶,固然會叫人情緒失控,但我們都是冷靜、克制之人,更深深明白,一家人應該相親相愛。
偶爾,兩代人的觀念發生碰撞,我們也會在各抒己見時提高音量。然而,我一定是那個及時剎車的人。我只要看見婆婆轉身的動作,便明白她不想再糾結于這個話題了。我們能達成這樣的默契,是因為我只要看見因為腰椎間盤突出而彎曲的背,就會涌上一股心酸。
一次,我們因為孩子飲食問題,拌了幾句嘴。婆婆默默走進廚房,準備處理孩子的飯菜。她的背影,因為沉默忍讓,而顯得更加矮小可憐。我鼻子一酸,說:“媽,也怪我們沒本事,您這個年紀還要為我們操心。”婆婆笑了,說:“這叫哪里的話,我也是家庭的一員啊,我愿意替我兒子撐一撐這個家啊!”
看著面前不足150厘米的婆婆,我實在難以想象她年輕時能有165厘米高。但是看到她兩個高大帥氣的兒子,你又會覺得,婆婆肯定沒撒謊。婆婆出生在蘇北農村的饑荒年代,一輩子勤儉節約,培養的兩個兒子都選擇了投身軍營。婆婆理解兒子們的滿腔報國志,她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禱世界和平,然后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兒子們扛一些家庭重擔。這一扛,又過去了八年。
回想八年前,初見婆婆時,她的背就已經彎了,努力挺直的情況下,也不到158厘米。當時的她,靠在178厘米的兒子身邊,笑容可掬。看著挺拔精神的愛人,再看看彎腰駝背的婆婆,我明白了,她將所有的養分都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她的孩子。那彎曲的背,是歲月的積累,是她經歷了苦難歲月的見證。想到這里,我頓時對老人家生出了敬意。
后來的生活,證明我當時的判斷沒錯。她像是石頭鋪在地上那樣,死心塌地守護著兒孫的幸福。
前幾年孩子小,每次一起出門散步,我們的組合都是這樣的:我牽著大寶,婆婆背著小寶。我常常阻止婆婆去背孩子,不想讓她的腰彎得再厲害了。她卻笑呵呵地說:“我這樣的背,最適合背孩子了,他們趴在上面很有安全感。”或許真是如此,小寶趴在婆婆背上很愜意,從來不會伸手向我要抱。
婆婆的背,在沒有背孩子的情況下,也是彎成六十度的,聽說腰椎間盤突出很多年了,很早的時候就無法挺直。早些年忙著家中事務,沒太在意。等到兒子們大了,他們的工作太忙,幾乎騰不出時間陪她去做手術。
直到今年,愛人提前休假,帶著她去找專家診療。專家告訴我們,婆婆的脊椎彎曲時間太久了,手術風險大,收益小,讓我們回家好好商量一下再決定。愛人看著所剩無幾的假期,很是懊惱。婆婆安慰他:“不礙事,我自己會注意的,別影響你工作。”
婆婆的背何時才能直起來呢?這幾乎成了一家人的心病。婆婆卻絲毫不在意,她說她不覺得疼,就沒事。我想,或許也正因為她從不向家人提出要求,大家才在早些年忽略了她的背。而她的這種寬容體諒,給她帶來的是家庭和諧、兒孫興旺。這才是她想要的。
威爾伍德說,期望是一種微妙的暴力,因為這是要求別人順從我們的意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受的苦,就像一條河流因為云和樹的倒影而受苦,并不是因為云和樹。婆婆沒有文化,卻和這位作家的想法不謀而合。對于物質的貧乏,肉體的痛苦,她從不責怪任何人。然而,她內心的富足和強大,卻在不經意間,滋養了她深愛著的兒孫。兒孫的歡樂是她臉上的微笑,兒孫的痛苦是她眼里深深的悲傷,兒孫可以走得很遠很遠,卻走不出她的牽掛。我真希望有一天,這位淳樸的老人能夠挺直她的腰背。
?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