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7日6時許,連云港贛榆水產苗種繁育和現代化養殖示范中心內,一尾尾三文魚苗在15.7℃的恒溫水池中游弋,養殖主管許津瑞穿梭在三文魚鹽化養殖基地,監測關鍵數據,精準指導投喂方案。
“這批魚苗受精卵于3月從國外引進,經過淡水孵化、海水馴化后,將‘搬家’到深遠海工船‘蘇海1號’,在黃海冷水團繼續生長,半年后體重達5公斤便可上市。”贛榆農發集團副總經理周興算了一筆經濟賬:“采用這套循環水養殖系統后,用水量減少90%,漁藥使用量降低80%,養殖成功率提高20個百分點?!?/p>
一尾三文魚的成長歷程,正是贛榆區“海上糧倉”向深藍海邁進的生動縮影。贛榆擁有45.71公里黃金海岸線,海洋捕撈船數量占全省三分之一。然而,傳統近海養殖面臨資源約束、空間受限等挑戰。如何破局?贛榆以“陸海接力”的養殖革命作答,用科技創新的鑰匙打開深藍寶庫,正將“海上糧倉”的藍圖從近岸淺灘鋪向遠海深藍。
破局從產業鏈源頭開始。贛榆水產苗種繁育和現代化養殖示范中心的養殖車間如“種苗搖籃”,南美白對蝦、銀鯧魚、三文魚等優質品種在這里由智能系統精準調控而茁壯成長?!啊h水+活菌凈化’技術,相較于傳統流水養殖,產量提升3至5倍,節水10倍以上?!敝芘d說,項目全面達產后,將年產南美白對蝦5500噸、三文魚苗種200萬尾、名優魚苗1000萬尾,為深遠海養殖源源不斷地提供“贛榆種源”。
有了優質種源,如何走向深藍?贛榆給出“陸海接力”的創新方案。
6月26日,全球首艘自航封閉式三文魚養殖工船“蘇海1號”交付,標志著贛榆深遠海養殖邁入“工程化時代”。這艘249.8米的“海上智慧牧場”可載8.3萬立方米水體,配備先進水質監測、自動投飼等智能系統,可實現“即捕即加工、24小時直達市場”。
“它像一座移動的養魚工廠,夏季去黃海冷水團避暑,冬季南下越冬,臺風天還能‘帶著魚兒避險’,徹底擺脫了近岸養殖面臨的自然風險?!苯K連深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小明形象地比喻道。該船全年滿載養殖可產出3200噸約80萬尾三文魚,明年端午首批產品上市后,國產三文魚價格有望更親民。
工船之外,另一批“深藍利器”正加速布局。在海頭港梁沙碼頭,一組橙黃色“巨環”正在工人們的組裝下逐漸成型。這些周長60米級HDPE重力式網箱,是贛榆發力深遠海養殖的“新武器”?!敖衲晡覀冇媱澩斗?2個同規格網箱,目前已組裝完成6個。這些采用模塊化設計的網箱將通過鉚釘連接,預計8月初完成8個網箱的投放工作?!壁M榆農發海洋產業發展集團技術部經理徐利永說。
目光轉向距離海岸15海里的秦山島東部海域,首批投放的HDPE重力式網箱已投入運營?!八艿钟?2級臺風的侵襲和3米高海浪的沖擊,使用壽命10—15年,具備極強環境適應能力,在-20℃至40℃的溫差范圍內能穩定工作。網衣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質,并特別噴涂抗黏附涂層,能大幅減少水生生物附著,適配當地海況條件?!毙炖澜榻B。
今年以來,贛榆在深遠海設施建設上多點突破:總投資15億元的贛榆水產苗種繁育和現代化養殖示范中心加速推進,前期建成的20棟工廠化養殖車間已投入使用;海洋牧場示范區投放立方體人工魚礁1900個、六邊形人工魚礁200個,多功能監測管理系統同步建成;養殖水體4萬多立方米的大型智能深海桁架網箱平臺,正開展可行性研究,計劃投資6500萬元打造遠海養殖堡壘。
“沒想到兩會期間提出的‘搭建海洋苗種繁育平臺’建議,這么快就落地了!”贛榆區政協委員蘇仕功難掩激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一直是贛榆政協關注的重點課題。贛榆區政協主席臧國徽說,從推動海頭鎮電商產業園崛起,到加速HDPE重力式網箱投放與“海上牧漁城”項目建設,一件件提案正轉化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靠海吃?!钡那曛腔郏冀K是贛榆經略海洋的根基所在。隨著“陸海接力”養殖模式走向成熟,由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科研支撐的“政企研”協同實踐,為傳統漁業向現代化產業躍遷注入澎湃動能。依托國家級漁港經濟區、海洋牧場等載體,贛榆區構建起“陸基育苗—近海馴化—深遠海養殖—精深加工”全產業鏈。2024年,贛榆區漁業經濟總產值達283.66億元。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徐蕾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