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虛假“悲情營銷”打動人心的效果會邊際遞減,公眾見多也就不怪,這會拉高那些真正困難果農的求助門檻。
不少人在朋友圈都看過類似消息:某地水果滯銷,果農心急如焚,現在低價處理,只為幫果農收回成本。就算不買,“每次轉發都是一次義舉”。與此同時,還會配上果農在一大堆散落在地上的水果面前面色凝重、眼神絕望,甚至哭得面部扭曲的圖片。
近日,山西臨猗縣政府發布了一則針對“臨猗蘋果滯銷”不當營銷方式的聲明。聲明稱,多個電商發布“臨猗蘋果滯銷”的營銷策劃,內容有諸多夸大失實之處,給當地果業品牌形象造成嚴重影響。
記者采訪發現,這些打“悲情牌”的視頻、圖片,有些是幾年前的老照片,有些是擺拍。而為了讓故事更真實,個別電商平臺甚至采取不正當手段,用加蓋政府部門公章的材料營銷。
用講故事甚至“賣慘”的方式來營銷,也是一種現在許多人會采用的營銷方式,但一些美其名曰愛心助農的營銷,說到底就是騙局,用騙局來收割同情。而且很多騙局并不高明,以至于網友發現,一些“蘋果滯銷”“鮮筍滯銷”“菠蘿滯銷”的宣傳圖片用的都是同一位老人。
對消費者而言,同樣的價位,從果農那里買滯銷水果,還有行善的功能。輸出善心本是件有滿足感的事,深究真假的動力自然小。商家正是吃準了這種心態,用賣慘的方式虛假宣傳,蓄意夸大果品滯銷嚴重程度。
在悲情營銷的騙局之下,被傷害的當然不只有喪失知情權的消費者。電商平臺上夸張渲染的滯銷局面,以及水果價格的不合理波動,會干擾價格信號的指揮作用,擾亂那些不成體系的果品種植散戶們的預期,破壞正常的供求關系。
“狼來了”的故事眾所周知,事實上,這樣的“悲情營銷”打動人心的效果也會邊際遞減,公眾見多也就不怪,這會拉高那些真正困難果農的求助門檻;而其虛假面目被戳破,更會抬高公眾的信任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用同一位老人的照片宣傳可能涉及的侵權,電商平臺的客服表示,“如果大爺找來,平臺肯定會對他負責任。”作為第三方平臺,在掌握圖片識別技術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排查那些造假營銷的店鋪,卻奉行不上門不理的態度,不能不說,這客觀上也縱容了商家賣慘式的虛假宣傳。
不會編故事,都賣不了水果?夸大事實、造假博同情對陌生人信任紐帶具有摧毀作用,被虛假營銷無度透支的愛心,遲早有耗盡的一天。面對這等悲情營銷,相關部門還需加強監管,予以嚴厲打擊,莫讓人群信任再被如此消磨。而電商平臺,亦不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需擔負起排查責任,盡力清除這些虛假宣傳手段,對相關商家也需有相應處罰措施,最終給消費者一個健康的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