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近日《經濟日報》報道,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項目在一個月內辦理完成所有審批事項,從開工奠基到建成投產僅用了7個月時間,創造了上汽集團項目建設的新速度。這得益于江蘇去年推出“不見面審批”,抓住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等“龍頭”題,相關審批時間遠遠少于全國平均時長,基本實現“3550”的改革目標。江蘇行政審批改革跑出的“加速度”,只是全國“放管服”改革中的一個典型縮影。
這幾年,我國持續進行“放管服”改革,大力改善營商環境,大大減少了因審批環節過多、檢查評比過濫等而對企業產生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顯著釋放了生產力,激發了市場活力,提高了國際競爭力。五年來,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削減44%,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中央政府層面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減少90%,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壓減74%。與此同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日均新設企業由5000多戶增加到16000多戶。世界銀行《2018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營商便利度排在全球第78位,比2013年提高了18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比2016年提升34位,較2013年上升65位。“優化注冊流程”的改革舉措,更得到世界銀行的高度評價。
“放管服”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目前“放管服”改革進入深水區,須要解決改革不到位、不配套、不銜接等問題。比如,進一步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各類中介評估費用,徹底解決一些已取消的資格認證死灰復燃、一些“紅頂中介”轉入暗處照例行政收費等,都必須徹底轉變治理理念,不斷深化政府自我革命,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提高放權含金量、啃下改革硬骨頭。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2018年政府工作建議中,一系列以問題為導向、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舉措被推出,以權力“減法”和服務“加法”,激發市場“乘法”,優化營商環境再升級。例如,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重點是照后減證,各類證能減盡減、能合則合,這些舉措都將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再如,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必須到現場辦的也要力爭做到“只進一扇門”、 “最多跑一次”, 以及加快政府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打通信息孤島。這就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有效避免了人為因素干擾,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又如,清理群眾和企業辦事的各類證明,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一律取消,這就在法制的框架內,積極回應了社會關切,方便了市場主體。而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再壓減一半、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大力推進綜合執法機構機制改革等舉措,也都進一步體現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改革意涵。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內容,放在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分,就是要著力提高供給質量與供給效率,著力改善供給結構,打通服務市場主體“最后一公里”,最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通過新一輪 “放管服” 的深化改革,在政府不斷實現自我革命的過程中,必將持續解放生產力、提高競爭力,破障礙、去煩苛、筑坦途,為市場主體添活力,為人民群眾增便利,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茅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