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靜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江蘇要把握好挑大梁的著力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并進一步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從概念生成與理論完善的歷程來看,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其深層的內在邏輯意蘊。
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
“生產力”概念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概念。馬克思恩格斯發展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提出的生產力理論,對其進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改造,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理論養分。從馬克思主義對生產力理論的諸多經典論述來看,首先,生產力構成馬克思主義考察社會形態的邏輯起點。馬克思強調生產力主要表現為一種“物質生產力”,這種物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共同構成了“生產方式”或“生產形態”,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石。其次,生產力是考察歷史進程的邏輯起點。人類社會形態經歷了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其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是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支配著整個社會發展進程,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遞進。再次,馬恩揭示了科技作為生產力組成要素的關鍵作用。歷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引領了一輪產業變革。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動西歐國家完成了產業革命,由此,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科技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鎖鑰”這一重要論斷,強調科學一旦被自覺運用并為大眾造福,人類肩負的勞動就會很快地減少到最低限度。總體而言,這些思想因子是新質生產力在新時代得以呈現的脈絡之根。
歷史邏輯:中國共產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踐經驗總結
新質生產力的出場與我們黨的實踐探索密不可分。中國共產黨對生產力標準的明確提出,最早是毛澤東,他強調堅持唯物史觀就必須堅持生產力觀點,指明一切政策及實踐歸根到底看它是束縛生產力還是解放生產力。改革初期,中國社會主要面臨發展生產力的任務,鄧小平提出“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更是鮮明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深刻闡述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要素中的首要位置。黨的十六大報告將“必須高度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要義,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提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進入21世紀,面對新的挑戰和問題,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科學發展觀”,其實質就是解決如何發展的問題,特別是如何發展生產力的問題。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揮先進生產力的作用,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始終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繼承了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解放、發展生產力理論,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給予了生產力理論新的發展。這一歷史脈絡貫穿于新質生產力產生的整個過程。
實踐邏輯:新征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后勁不足的嚴峻局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新發展理念,致力轉變發展模式以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其一,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在資源利用方面呈現出明顯的資源過度消耗問題,對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因此,從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視角來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勢在必行。其二,傳統產業結構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成為實現中國經濟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雖然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強,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迫切要求。而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對綠色化、智能化、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的培育。其三,構建更加具有活力和開放性的創新體系成為新階段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必由之路。只有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契機,著力破解妨礙生產力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才能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其四,面對當前國際戰略環境的新變化,許多科學技術“卡脖子”難題亟待突破。只有努力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把發展的安全和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克服國際社會的種種壓力,更好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這些實踐探索為新質生產力的生發提供了堅實的土壤。
作者單位:中共連云港市委黨校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梁紅燕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