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婷婷 戚躍瀟 劉保來 李林)許金桓的故事和“折騰”二字緊密相連,每一幀都寫滿了探索與突破。從高薪培訓機構講師到扎根贛榆的環保材料企業家,他用17年時間,將一家初創小廠打造成擁有56項發明專利的高新技術企業,用半生詮釋了“化工服務環?!?。
贛榆走出的 “不安分學霸”
心向遠方更念家鄉
許金桓出生于1976年,在贛榆沙河鎮度過了童年與少年時光。他的家離小學和中學不過10分鐘的步行距離,那時的他,生活就像被畫了個圈,始終在方圓2公里的范圍內打轉?!暗谝淮巫疖囘€是上大學的時候,小時候連海邊都沒去過,最遠就是乘坐大巴到過縣城青口?!被貞浧鹜甑狞c點滴滴,許金桓眼中滿是溫柔與懷念,那些質樸的過往,是他心底最珍貴的寶藏。
即便后來游歷了無數繁華都市,家鄉在他心中的地位依然無可替代,那是他靈魂深處的精神坐標?!霸趧e的城市,我常常分不清東南西北,可只要一回到贛榆,方向感瞬間就回來了?!彼χ{侃自己年少時是個“不安分的學霸”,成績穩居年級榜首的他,卻總在教室里坐不住。“下午經常逃掉最后一節課去打球,考試一結束,又飛奔到操場了。”
20世紀90年代末,許金桓第一次背上行囊,乘坐火車前往鄭州大學化工系求學。在那里,他一頭扎進化學的奇妙世界,與燒杯、試管為伴,開啟了追逐夢想的旅程?!皩嶒灣晒Φ哪欠N成就感,比什么都讓人興奮,我能從中找到無盡的樂趣?!倍嗄旰蟮慕裉?,他偶爾還會夢回那段青澀的求學時光,實驗室里專注投入的自己,依舊是記憶中最閃耀的模樣。
放棄高薪回鄉成為“治污人”
讓化工服務環保
大學畢業后,許金桓憑借出色的能力,在昆山的一家培訓機構擔任培訓老師,拿著令人羨慕的高薪。然而,在安穩舒適的生活背后,他內心深處卻始終有個聲音在回響:“只靠嘴上功夫,創造不了實實在在的價值,要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
2005年,許金桓毅然辭去工作,重回化工行業,創辦了新江環保材料有限公司。他一頭扎進環保材料的研發與生產中,決心用自己的所學,為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
為支持家鄉的發展,2008年,許金桓帶著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管理經驗回到了贛榆區,落戶柘汪臨港產業區,開啟了返鄉創業之旅。創業初期,各種難題如潮水般涌來,廠房租賃、人才招聘、資金周轉……每一項都足以讓人望而卻步。但許金桓沒有絲毫退縮,他咬著牙,一句“關關難過關關過”,道出了他內心的堅定與不屈?!拔艺J為企業家就是以企業為家,企業在,家就在?!彼f。
幸運的是,當地政府給予了他全方位的支持。協助他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補貼、用地支持、協助他申請“雙創人才”…… 這些暖心的幫助,讓許金桓感受到了家鄉的溫度,也為他的創業之路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在政府的扶持與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企業銷售額連續10年實現翻番。
“公司取名‘新江’,就是希望能讓祖國的江河都變得清澈如新,這是我最初的夢想,也是一直堅守的初心?!弊哌M新江環保的實驗室,沒有刺鼻的氣味,只有自動化生產線在安靜有序地運轉。“化工不應該被視為污染的代名詞,我們有責任改變這種偏見?!痹S金桓說。
突破“卡脖子”技術
為環保事業播撒新希望
走進許金桓的辦公室,一面掛滿榮譽獎章的墻壁格外引人注目———“高新技術企業”“雙創人才基地”“科技成果一等獎”“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重金屬專利證書”……這些榮譽是他一路砥礪前行的見證。
“這是碳化硅氣凝膠,它比海綿還輕,保溫效果卻極其出色,未來在航天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是“卡脖子”技術的突破?!痹S金桓拿起辦公桌上一塊看起來像黑色海綿的物體,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17年來,他始終堅守在研發一線,成功攻克了農田重金屬污染治理和垃圾飛灰處理等難題,首創的垃圾焚燒二噁英解毒技術,大大減少了生活垃圾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
教育行業蓬勃發展時,他轉身回歸化工賽道;蘇南企業紛紛“出?!蓖卣拱鎴D時,他選擇扎根蘇北縣城;部分企業追逐政策紅利時,他卻埋頭深耕關鍵技術?!罢嬲钠髽I家,就像氣凝膠,看似輕盈,卻能肩負起千鈞重擔?!痹S金桓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生動詮釋了這句話的深刻內涵,也為更多懷揣夢想的人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