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婷婷 王篤杰 朱江疆)在港城大地上,黨建引領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力引擎,激活著鄉村共富密碼。去年以來,我市聚焦破解薄弱村發展難題,實施“強組織、幫產業、促共富”提升行動。一場以組織振興牽引產業興旺、帶動農民增收的生動實踐正如火如荼地進行。2024年,全市1496個涉農村居,村集體經營性年收入全部達到30萬元以上,村均集體經營性年收入從2023年86.93萬元提升至104.5萬元。
組織聯建
“強村帶弱村”攜手抱團闖出新天地
如今“單打獨斗”正迅速被“協同作戰”取代。我市打破村莊各自為戰的傳統格局,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探索出一條“強村帶弱村”的片區化振興新路徑。
贛榆區柘汪鎮西棘蕩村的實踐提供了生動范本。這個經濟強村與周邊東棘蕩村、田唐村、吳公村3個村組建“1+3”聯合共富大黨委,探索“支部+產業鏈+龍頭企業”聯動發展模式,依托西棘蕩循環經濟產業園,整合東棘蕩村漁網初加工、田唐村勞務人員、吳公村建設用地等資源,將自身產業鏈優勢輻射至周邊。同時,在東棘蕩村、吳公村,村黨組織鼓勵村民順勢發展倉儲物流、勞務外包、住宿餐飲等第三產業,實現村集體經濟“多點開花”,以黨建聯建助推產業聯姻。
“現在跟著大黨委,方向有人帶,技術有人教,銷路不用愁,日子越過越好。”村民老王感觸最深。
此外,去年以來,12支涵蓋市縣鎮領導、駐村第一書記、“山海新鋒”、農技金融法律文化專干等1600人的精銳力量,向307個薄弱村展開“組團式”幫扶。同時,“新農人”培育三年行動和“興農新鋒”培養計劃的實施,鼓勵黨員帶頭興辦領辦致富項目,通過保底分紅、入股參股、服務帶動等方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這種片區化黨建共建模式,正在港城大地復制推廣。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成為樞紐,產業園區、龍頭企業與強村紛紛牽頭成立聯合共富大黨委。組織共建夯實了基礎,產業共興、人才共用、服務共享則讓資源真正流動起來,昔日的發展洼地正被強勁的組織合力填平。
產業聯興
“強村公司”模式激活鄉村共富基因
鄉村振興,產業是根基。如何讓沉睡的鄉村資源煥發生機?“強村公司”給出了響亮答案。
贛榆區海頭鎮海后村的故事頗具代表性。依托臨海資源和蓬勃發展的電商產業,該村創新組建了2家村級“強村公司”——連云港蘇魯海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和連云港聚蓬閣水產批發市場有限公司,打造集網紅孵化基地、產品優選基地、鮮活海鮮電商產品交易基地于一體的海產品電商服務中心。2024年,海后村村民人均收入達5萬元。
“以前單打獨斗,品控不穩,物流也貴。現在公司統一把關,還談下快遞優惠價,每單成本降了快1塊錢。”村民閆旭邊打包魷魚干邊感慨。
為了讓“優等生”帶動“后進生”,海頭鎮黨委牽頭海后村聚蓬閣公司和鎮級公司連云港海興保潔服務有限公司組建鎮級強村公司——連云港海興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并吸納王村、吳家村、龍王廟村、胡村、龍南村5個經濟薄弱村入股,組織搭建黨建聯盟,實現資金共享、資源共享、收益共享。
統計數據顯示,海頭鎮“強村公司”成立后,已吸引入駐電商主體12家,帶動相關就業近千人,2024年全鎮電商交易額突破百億元,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有效拓寬。今年1至5月份,海后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509.88萬元。“強村公司是集體經濟的‘驅動器’,讓分散的資源握指成拳,讓農民深度融入產業鏈,共享增值收益。”海頭鎮黨委書記張軍直言。
品牌聯創
“山海甄選”大集助力農產品闖市場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讓港城優質的農副產品走出田野、走向廣闊市場?一場由政府搭臺、多方協力的品牌共建行動風生水起。
“山海甄選連天下”——這個承載著港城山海饋贈的新名片,在一次次熱鬧的農業大集中變得鮮活。前不久,在市區蒼梧綠園舉行的一場大集上,掃碼支付的提示音此起彼伏。口感醇厚的葛根茶、晶瑩剔透的水晶制品、甘甜多汁的大櫻桃……琳瑯滿目的特色農產品吸引市民駐足選購。
“真沒想到咱家藍莓這么受歡迎,差點沒夠賣的。”藍莓種植戶老李臉上洋溢著喜悅。這背后,是市委組織部、供銷社、農業農村局等近10個部門擰成一股繩的合力推動。今年以來,8場“山海甄選連天下”農業大集成功舉辦,76個鄉鎮街道踴躍參與,190余類農副產品參加展銷,線上平臺同步發力,短短2個月銷售額已突破500萬元。
“品牌共建是系統工程。”市委組織部組織二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從源頭品控、統一標識、渠道建設到宣傳推廣,各部門協同作戰,目標就是擦亮‘山海甄選’這塊金字招牌,讓農民的好收成真正變成好收入。”
從組織聯建的“強村帶弱村”,到產業聯興的“強村公司”探路,再到品牌聯創的“山海甄選”大集,以黨建為引領,一幅組織強、產業興、農民富的鄉村新畫卷,正在黃海之濱的廣袤田野上徐徐展開。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