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采寫 張晨晨 攝影 俞德春)從霍爾果斯邊境出關后,手機定位顯示進入了一座叫作扎爾肯特的哈薩克斯坦城市。
驅車途中, 起伏的沙地、丘陵和點布的駱駝草、牛羊群映入眼簾,還有一臺臺白色風機巍然矗立在天山腳下,巨大的葉片隨風轉動,生產著清潔的綠色電能。據當地向導說,這里是由中國企業參與投資建設的50兆瓦風電項目。
15公里后,便抵達一處大型場站,幾座黃色龍門吊、各色集裝箱以及堆場停滿的各類國產轎車等,在這半荒漠地帶既突兀又壯觀——這里是霍爾果斯—東門無水港所在地,由哈國與連云港港口控股集團、中遠海運集團聯合運營的中亞地區最大無水港。
無水港所屬的哈薩克斯坦站名為阿騰科里,當地語意為“金色湖泊”。
今年以來,累計換裝量23.3864萬標箱,同比增幅7.24%。
加林娜·奧西波娃是這里的龍門吊駕駛員。每天,在她的嫻熟操作下,一只只巨型集裝箱穩穩當當地從標軌列車換裝到寬軌列車上。“這些年,貨流量越來越大,更多哈國人來這里工作。”如她所述,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這座距離連云港4000多公里、占地102.8公頃的無水港,正在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上爆發出巨大的連鎖效應。
一種“軌距”間的默契配合
當地時間9點左右,溫帶干旱氣候帶來的太陽直射讓加林娜·奧西波娃下意識遮了遮眼睛,隨后,她穿上橙底灰條的工作服、戴上紅色安全帽,熟練地登上一座龍門吊駕駛室,開啟新一輪工作,當天她進行的是卷鋼卸貨的操作。
不止如此, 滿眼望去,吊裝換軌、班列編組、貨物通關,一切都有條不紊。
改變來自于10年前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倡議。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經霍爾果斯口岸出境開往中亞和歐洲地區的中歐班列數量飛速增長,哈國原有的兩個小規模換裝站遠不能滿足需求。2014年12月,哈國在距離中哈國境線僅15公里的霍爾果斯—東門經濟特區啟動了無水港項目。當年,當地人扎蘇蘭·哈姆欽來到這片不毛之地建設無水港,在此之前,他從未來過扎爾肯特。
他說:“我們開發的是一塊不毛之地,我們是拓荒者。”
就像他說的,因氣候、環境等因素,這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杳無人煙的不毛之地。平時,當地僅有的3萬居民沿襲了游牧民族的一項傳統,做些“游商”生意。
但在無水港項目開啟建設后,這里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為吸引人才和勞動力,哈國在霍爾果斯口岸附近開發了新城區,提供免費住房、優厚薪資以及教育配套。然而,對加林娜·奧希波娃一家而言,生活如同墾荒。“我剛來時,吊車全都沒有裝起來。頭3臺大概在5個月內安裝起來,沒多久,其余吊車就很快裝好了。”如她所言,目前,無水港已擁有3臺軌道式龍門吊和4臺輪胎式龍門吊。
這幾個“鋼鐵巨獸”構成了無水港的“脊梁”,這背后有“中國速度”。
2017年5月,連云港港口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聯合收購無水港49%的股權,與哈國鐵簽署了無水港股權轉讓協議。中哈聯手共建中轉樞紐,讓這條黃金物流通道更加順暢。
如果說,龍門吊是“脊梁”,那么鐵軌就是這條黃金物流通道的“經絡”。
“簡單講,這里就是火車的換裝場站。”無水港公司副總經理陳勇是連云港人,已在這異國他鄉呆了整一年——有著白俄羅斯留學經歷的他,去年被港口集團正式派駐于此,主抓運營和生產。“中國的火車軌道是1435毫米的國際標準軌,即窄軌,而哈國是1520毫米寬軌,必須在無水港進行換裝。”
據他介紹,目前港內已建設10條鐵軌,可同時容納6列火車進行換裝,提高了過境換裝量。這其中,去年投運的2條窄軌鐵路線,更使換裝能力提高1倍,平均每晝夜可作業16列西行集裝箱班列、2列載貨(卷鋼)敞車以及每月1列汽車專列。“從一開始只能換裝2萬標箱,到今年預計突破30萬標箱,這條橫跨亞歐大陸的經絡活了。”陳勇說。
而最近,哈薩克斯坦薩姆魯克—卡澤納國家福利基金股份公司主席努爾蘭·扎庫波夫考察了無水港,看到了這里的“硬實力”,決定在這里鋪設10條分揀軌道和一條列車維修軌道。“這個項目將使處理能力提高1.5倍,從每年54萬個集裝箱(TEU)增加到80萬個集裝箱(TEU),這將提高哈鐵和整個國家的過境能力。”努爾蘭·扎庫波夫說。
一種“貨品”間的互通有無
10月11日上午,一輛輛國產汽車從涂裝為紅色的SQ6型凹底雙層運輸汽車專用車中駛出,并在堆場上整齊擺放。阿米托娃是一位負責“卸車”的堆場轎運車駕駛員,有多年工作經驗,“卸貨”間隙,這位當地人侃侃而談:“幾乎每天都有從中國來的汽車,今天就有400多輛。這些車準備通過鐵運、汽運分撥到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格魯吉亞等地。”
阿米托娃這樣的本地員工,在無水港還有180個左右,占到員工總數的90%以上。而整個“霍爾果斯—東門經濟特區”的建設和運營也將為當地創造2.5萬個工作崗位。
工作崗位的增多,意味著無水港輻射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近10年來,無水港的基礎設施有了飛躍式發展,業務模式也由單一的集裝箱換裝變成以集裝箱為主、散件雜貨和汽車為輔。此間,哈國的礦產、農作物、牛羊肉等走進國內千家萬戶,來自中國的電子產品、汽車輪胎、家居建材等,開始出現在哈國的大街小巷。不久前,哈國對中國公民實行14天免簽,當地人明顯感到,前去的中國人比之前多了。“以前1年也接待不了多少客人,現在,每個月都有四五批官方、非官方的人來參觀考察,霍爾果斯、烏魯木齊、北京、連云港等地的貨代,都想來了解無水港的運轉情況。”陳勇說。
近年來,國產汽車受到國際市場熱捧,走在哈國的大街上,能夠看到國產車的概率大大增加。這讓貨商嗅到別樣“商機”。6月底,來自北京歐亞凱捷的袁洪菲就專門來到無水港考察,“我們看重無水港的物流能力,想借此打開哈國銷路。”
實際上,為進一步拓展車輛換裝業務,無水港為車輛出口搭建“綠色通道”,設立“服務專窗”,原本要跑商務、財務、生產等相關部門的代理,現在可以一站式辦理汽車轉關手續。“哈國海關還采用‘鐵路快通’方式,海關工作人員現場指導,優先辦理轉關手續,實現車輛的快速換裝轉運。”陳勇說。自2020年開展車輛換裝業務以來,累計換裝車輛突破5萬輛大關。而單今年上半年,就已換裝車輛2.7萬多輛,同比增長超265%。
同樣是10月11日,幾位工人正在一處水泥高臺上轉運貨物,高臺兩側下端鋪設著各3條鐵軌,貨物則是產自新疆的聚氯乙烯樹脂,一袋袋堆滿了棚車車廂。“沒這個高臺時,卸不了散貨。”一位絡腮胡工人一邊開叉車,一邊點出無水港此前存在的短板——只能換裝集裝箱,無法裝卸散件雜貨,導致更多貨品被“拒之門外”。“我們不能把這塊市場丟了!”陳勇知悉客戶需求即是市場導向,便立即向上匯報推動,僅用半年就建成高卸臺,方便叉車裝卸車廂內的水泥、沙子等貨物。今年上半年,僅散件雜貨,無水港就已換裝近7萬噸。
正是在這樣的努力下,10年來,中哈共建“一帶一路”先行先試,結出累累碩果——中歐班列逆勢上揚,讓中哈兩國各類物資“互通有無”。同時,100多家哈國企業還入駐中國電商平臺,扎納塔斯風電場、卡普恰蓋光伏電站等順利竣工,努爾蘇丹環城公路提前通車,中亞地區首個基因檢測實驗室投入運行……從貿易投資到產能合作,從互聯互通到新興業態,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主線,中哈務實合作展現出強大活力和韌性。
一種“云端”上的合作升級
無水港的工業調度中心面積不大,一臺簡易辦公桌上,并排有4臺電腦,顯示著當天各鐵路線的實時運轉情況,各項數據不斷跳出來。而背景墻上,一幅精細的軌道路線圖鋪展開來。
工作人員馬克薩特正拿著對講機有序地下達調度命令。“港口駛出的每一趟班列,都需要各崗點密切配合,需要及時接收調度計劃,再精準下達調度命令,傳向列車司機、碼頭裝卸、下屬車站調度等,一個班次最多要接打1000多次。”馬克薩特說,這是他的工作日常,“每個環節多爭取一秒鐘,就有可能多發出一列車。”
“看得見”的速度提升背后,有“看不見”的智慧升級。
薩比拉是一位性格溫的哈國美女,曾在中國的伊犁學醫,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當天她拿著一份涉及“電子口岸”的議案,請陳勇審閱。原來,無水港系統正推進與以阿騰科里為代表的哈國鐵各系統間的技術對接,實現無水港作業所需數據源的自動采集,優化了作業流程,提高作業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同時規避了人工操作帶來的風險。而通過平臺建設,還可以與連云港口岸公共信息平臺以及哈國其他物流角色間的數據實現共享交互,口岸通關和物流的可視化、智能化水平得到極大提升。
時下,憑借中哈雙方共同推進電子口岸、港口大腦等信息化項目建設,東門無水港已與連云港中哈物流場站實現業務聯動、人員互派、信息聯通和資源共享。包括小麥、大宗原材料等哈國特色商品可實現國際貿易“一站式”辦理、聯運監管“一體化”運作——在“云端”,遠在4000多公里外的連云港出海口如同被“搬”到了哈國“家門口”。
據無水港總經理馬納巴耶夫·伊布拉吉姆介紹,今年以來,無水港生產管理系統二期建設工作正加快推進。建成后,在實現中哈兩地之間跟蹤協調集裝箱查驗與發運情況的同時,將進一步完善整合商務賬單和計費模塊、汽車提送箱功能模塊、散貨堆存接卸統計模塊等,大幅提升無水港接卸班列能力。“這一信息化成果,是口岸物流實現生態化協同的生動實踐,也是連云港電子口岸升級版——E港通平臺的直觀體現。”信息技術發展處處長葉爾蘭·薩比托夫說,隨著“一帶一路”內涵不斷豐富,“數字絲綢之路”正成為新的合作方向。
此時,與無水港一墻之隔,哈薩克斯坦正在建設225萬平方米物流園區和225萬平方米工業產品區,將與無水港形成產業、物流的相互配套。“幾年前,哈薩克斯坦根本沒有人知道無水港是什么。”馬納巴耶夫·伊布拉吉姆感慨道,“他們不知道如何讓霍爾果斯—東門經濟特區成為整個絲綢之路的關鍵點之一。”如今,無論是當地的政府官員、開發商還是無水港的負責人,都為自己的努力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