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是家人團(tuán)聚的重要節(jié)日,也是美食比較豐富的時刻,相信家家戶戶少不了一道美味“紅燒肉”。
除夕,大年三十中午,我們家按照多年習(xí)俗做了幾道菜,有作家張文寶先生筆下的“灌云冬蟲夏草”豆丹、刀魚、花菜,還有一盤讓人垂涎欲滴的紅燒肉。可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其它菜每個人都吃了一些,唯有紅燒肉幾乎沒有動過。這讓我想起40多年前的一位友人分享的小故事!為了讓家人都吃塊紅燒肉,我故意賣個關(guān)子,說:“給你們講兩個紅燒肉的故事,誰愿意聽?”兒子悅軒興趣很高,第一個報(bào)名,我說好,如果講的好,建議:每人吃塊紅燒肉如何?家人們都表示同意,讓我快講。
我就開始講了:據(jù)傳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在西湖筑了一道堤,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為了感謝蘇東坡,那年過春節(jié),城里男女老少抬豬擔(dān)酒來給他拜年。盛情難卻,蘇東坡便收下了豬肉。后來,他叫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后按民工的花名冊,挨家挨戶把肉分送給他們過年。老百姓看到蘇東坡不忘民工,越發(fā)愛戴他,把他送來的肉叫“東坡肉”(紅燒肉)。吃起東坡肉來更覺味道鮮美。
我講了第二個故事。記得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初期,對于家庭富裕的人家來說紅燒肉是普通的菜,但對于一般的家庭來說,只有在逢年過節(jié)、家有來客或出禮的場合,才能吃到紅燒肉。記得友人跟我講,他十三歲代表家庭去親戚家出禮,坐桌子吃紅燒肉的故事!當(dāng)一盤香噴噴的紅燒肉上桌的時候,每個人都想伸筷子夾一塊嘗嘗味道,解解饞。“可恨”的“主持人”宣布,大家莫急!我提個建議,大家再吃紅燒肉如何?大家不約而同停下了筷子,聽他講。他說兩人一組打賭,誰先來?規(guī)則是誰先喝杯酒,對方吃塊肉。正當(dāng)大家猶豫的時候,其中兩位主動請戰(zhàn),“我倆先來,我看你喝酒不行,我看你吃肉不行。”兩人爭執(zhí)不下,吵得臉紅脖子粗。他們說開始吧!其中一人,杯子一端,一飲而盡:另外一人也毫不含糊一塊紅燒肉已經(jīng)唇齒留香。一來二去,紅燒肉已經(jīng)只剩一半!正當(dāng)大家稱贊一個酒量大,一個能吃肉的時候!他們倆說互換一下,“我先吃一塊肉,你喝一杯酒。”三下五除二,不一會工夫,風(fēng)卷殘?jiān)疲P底見空。再看他倆,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酒足肉飽。只有反應(yīng)較快的人才想起來,原來他們唱的是“雙簧啊”!
聽完故事,家人覺得故事講述的不錯,每人吃了一塊香噴噴的紅燒肉。(徐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