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廷亮
世間建筑皆為人造,連殘缺亦不例外。一日,行至海州區網疃村的玉帶河畔,一座斷橋突兀地橫亙在我眼前。它以石樁為基,鋼筋混凝土鋪就的橋面在北段塌陷了,南段卻仍倔強地延伸向空中,半截軀體浸在河水里,宛如被斬斷的巨龍遺骸。五公里河道上有多座新橋,唯有它如棄子般蜷縮在蘆葦深處,警示牌上斑駁的字跡提醒著行人:危險,勿近。
斷橋總惹人遐思。杭州西湖上的斷橋因許仙與白娘子的傳說而聞名。玉帶河上的這座斷橋卻是貨真價實的殘損。它為何坍塌?是年久失修的自然損耗,還是承重過度的意外?抑或是建造時埋下的隱患?這些疑問如同橋縫里滋生的野草,在風中沙沙作響。若將它徹底拆除,玉帶河將遺失一段史實;保留這截斷橋,它便是一本立體的教科書。裸露的石樁與鋼筋混凝土截面無聲訴說著建筑的真相:再堅固的構造,也抵不過時間的拷問與自然中的偶然。
我駐足凝望,斷橋的形態竟生出幾分悲壯。南段橋面高昂如不屈的頭顱,北段塌陷處卻似低垂的脖頸,兩種姿態在暮色中形成奇異的張力。或許,殘缺本就是美的另一種形態,它不必如西湖斷橋般承載太多傳說,只需以真實的傷痕提醒世人:所有完美都始于不完美的堆砌,而所有的斷裂,都在等待被重新理解的契機。讓蘆葦在裂縫中生長,讓水鳥在斷面上筑巢。玉帶河的水波依舊東流,斷橋上的風卻帶來不同的氣息。有人看到廢墟,有人看到警示,有人看到藝術。恰如雅典的衛城、羅馬的斗獸場、北京的圓明園。而我只愿它就這樣立著,成為這條河流最誠實的注腳———人造的殘缺,終將在時光里生長出超越人力的意義。
廢墟美學,是一種融入歷史與建筑遺存的審美視角。作為象征,它留住了記憶,讓人聯想,促人反思。歷史的瞬間、文明的興衰、物質的脆弱,近在眼前,朝夕相伴,這樣的場景使得我們的生活空間多了些哲理、深邃與遐想。
世上文化也是人為的。杭州的斷橋是“假”的殘缺(此處加引號強調其非真正物理意義上的殘損),卻成了西湖最為著名的景點;玉帶河上的斷橋是“真”的殘損,它或許能成為玉帶河上的網紅打卡地,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