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明清
每年,下過兩三場春雨,各種海鮮陸續上市,一眼望去,水產市場里貽貝、扇貝、牡蠣、蟶子等海貨滿地堆積,吃貨們腳步靈動,睜大眼睛尋找自己的最愛。
在琳瑯滿目的海珍品中,有一種海鮮很不起眼,形似不規則的大豆粒,加上完全伸展的觸須,整個身體和手指頭差不多大,體表布滿褐色雀斑,一雙眼睛特別引人注意,在太陽底下微微泛著綠光。不了解海產品的人說它是大烏賊的幼子。其實,它是烏賊家族中最小的一個品種,叫柏氏四盤耳烏賊,也叫雛烏賊,因為體內和大烏賊一樣,也含有墨水,加之堆在一起,人們看到最多的是它的眼睛和佝僂的豆形身體,又把它叫作小烏眼、墨魚豆、烏豆僂、烏眼蛋子,都是說它的小,它行動時像小兔子,有的地方叫它海兔子。
我的家鄉在黃海之濱,空氣中帶有七分魚腥,不乏這種小烏賊,大人小孩都叫這種小烏賊為小烏眼。小烏眼模樣與一般的烏賊非常相似,只是背上多了一個吸盤,吸附在海草上,一旦發現獵物便突然出擊,吃飽后,又回到海草上隱蔽起來,等待下一個獵物出現。
立春時節,小烏眼隨著春潮回游到近海,捕撈期約一個多月。春捕季節,漁民會在近海打兩根柱子,將漁網綁在柱子上,等待魚蝦“自投羅網”。漁網拉起,魚蝦束手就擒,其中不乏小烏眼。以前,人們拿小烏眼不當回事,漁民常常將其當作廢物丟棄。有的漁民帶著漁網出海捕到許多魚蝦,那些魚蝦叫“大網貨”,好品挑出賣錢,剩下的曬干了叫魚肥。我曾做過幾年魚骨粉加工廠的負責人,經常到山東、江浙滬一帶沿海收購魚肥加工魚粉,那些魚肥里也有小烏眼的小小身影,曬干后小得讓人看不見。
小烏眼都是野生,特別鮮美,父親從小在海邊長大,他雖然不是漁民,卻很愛吃時令海鮮,他常說:“春吃小烏眼,勝過大魚大肉。”在我小的時候,每年春二月,父親總要到魚市場撿一份小烏眼回來,讓母親炒韭菜,那海鮮與地鮮營造的美味,讓我至今難忘。
成家立業后,每當初春時,只要有時間,我就會到魚市尋找小烏眼,一來二去,我和漁民兄弟成了好朋友,他們常常不要錢把小烏眼倒進我的菜籃。我趕緊回家,做一份小烏眼炒韭菜,再做一份小烏眼粉絲油菜湯,有時還會用小烏眼炒雞蛋。
如今,和許多原來不被人們重視的海產品一樣,小烏眼成為了大角色,貴得很。春天到來,魚販子的攤位前放著一個魚盆,盆里面放著他們的“寶貝”小烏眼。購買者從攤位上拿一個塑料袋子,不用挑選,直接用漏勺舀就行。小烏眼的保質期很短,就算把它放到冰箱里保鮮,兩三天過后也會有異味,放到冷凍柜里更不行,冷凍再化開,肉質就不結實了,做成菜肴口感大打折扣,最好是現買現吃。
小烏眼有很多吃法,我認為,還是炒韭菜、做烏眼湯、炒雞蛋最好吃。
旺火快手打造誘人美味。因為小烏眼肉質細嫩,體內富含水分,烹飪時不適宜慢煮、爛燒。烏眼炒韭菜,用頭刀韭菜最好,等旺火將鍋燒紅,把準備好的韭菜、小烏眼以及精鹽、紅辣椒絲同時投入鍋中,只要兩個轉身,即刻出鍋,小烏眼邂逅韭菜,口感辛辣脆鮮,讓舌尖欲罷不能。
制作小烏眼粉皮湯,最好選帶籽的小烏眼。先把蔥花油鹽炸香,等湯水煮開,再把粉皮煮軟,等你看見湯水和粉皮翻起洶涌的“海浪”時,再讓小烏眼“下海”,冷熱相遇,頓時湯水“潮落”,過一會兒,見湯水再一次潮起,迅速關火,將鮮湯轉移到白色的海碗中。舌尖早已迫不及待,用筷子挑起小烏眼,挑起粉皮,送入口中,腦海里脆鮮、爽滑等詞語便一涌而來,再喝一口那透鮮的烏眼湯,我已忘記世間是何年!
小烏眼炒雞蛋也是一道傳承已久的美味。具體炮制方法是先將小烏眼與雞蛋液以及蔥花、辣椒等調料混合在一起,等鍋燒熱,入鍋爆炒,眼看著雞蛋液凝固,快速盛盤。小烏眼爆雞蛋,入口時小烏眼中的湯汁瞬間爆發,味道十分鮮濃,因為有雞蛋的加持,口感非常細膩、香滑。小烏眼爆雞蛋,一個“爆”字體現的是快,一個“爆”字確保了小烏眼的原汁原味。
民間有諺語說:“黃鱭魚、香椿頭、烏眼蛋子頭刀韭。”小烏眼口感鮮美、無筋骨,肉嘟嘟、脆而嫩,那些喜歡它的吃貨們和我一樣,春天,吃了小烏眼,心中便沒有了其他,見人就說:“大海頭鮮非小烏眼莫屬也!”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