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隨著全國春運大幕的拉開,海陸空出現轟轟烈烈、緊張有序的繁忙景象,春節期間人類最大遷徙再次上演。據報道:今年春運從2月1日開始,到3月12日結束,40天里將有近30億人次進行大遷徙。
千里遙遠,萬里跋涉,背上行囊往家趕;傳承家風,不忘鄉愁,手持一票“定心丸”。
行囊乾坤大。在連云港東站候車室,老家遼寧的常先生在田灣核電站工作,他與妻子女兒回沈陽過年,帶著很多海產品去孝敬一年未見面的父母。在廣州火車站,一位74歲的老人候車,記者問他為什么不辭勞苦回家過年,他回答說想孫子,帶著孫子喜歡的食品和圖書。一位打工的年輕母親,背著幾乎與她身高相等的牛仔布包,裝滿回家過年的物品,因為安徽的一雙兒女正盼她回家過年。在西安火車站,兩位50多歲的夫婦,因為女兒春節要加班,他們便到青海西寧的女兒家過年,包中帶著手工做的饅頭。旅人百千萬,行囊各不同,其中承載的深情和義理,真是太豐富、太玄妙了,縱使用“太湖”計算機,也無法完全統計出旅客行囊內的全部確切含義。
筷子寓意長。央視曾有一個過春節的公益廣告:畫面上一位老漢在萬家團圓中望著燃放的煙花爆竹,獨自拭著淚花。這時鄰居把他拉過去,給他一雙筷子一起吃年夜飯,他的臉上閃著感激幸福的淚花,那一雙筷子飽含多少深情!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鄰里之間守望相助,親如一家。可又何止于此呢!在年夜飯桌上,奶奶用筷子夾起一個肥美的大蝦給孫子,孫子卻又夾起來放到爺爺嘴邊說:不,爺爺吃。此時此刻,筷子成為傳遞祖孫感情的橋梁,演繹孝老愛親的媒介,傳播優秀傳統家風的載體。讓人聯想到詩書傳家、內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等話語的深刻含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在現實中更加醒目鮮活,千里萬里往家趕,年夜飯實際吃的是友情、是親情、是文化,與用刀叉吃西餐的飲食文化有著天壤之別。
山水感情深。不論何人臨近家鄉,游子都有賀敬之“心口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的激動。回家鄉與回延安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種感情的加深,精神的洗禮,靈魂的回歸。不論有多大本事,不論走多遠,不論一介平民,還是富豪高官,根永遠在故鄉,本永志不會忘。以往離開故鄉,一是前程遠大、無遠弗屆者,一是日不聊生、逃荒要飯者。今天,離開故鄉都是成功者。故鄉草木有情、山水含笑,值得時刻魂牽夢縈。認祖歸宗,祭拜先人,一腔家國情懷。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往更大更深遠的意義上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獨行快,眾行遠。”因此,在故鄉看到世界,在世界情牽故鄉。初心依舊,鄉愁永遠。
原野奔馳的高鐵,江海航行的輪船,藍天翱翔的銀燕,皆有靈性。它讓一票與世界沒了距離,心靈與故鄉有了馳騁的天地,春節和人生更充滿意義!(王震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