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云港市的教育領域,有這樣一位深耕者,她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赤誠,用35年的光陰在三尺講臺和青少年心靈世界里默默耕耘。她就是苗菁,一位集中學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級社工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教育工作者。退休后,她依然未曾停下奉獻的腳步,在連云港市源動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繼續發光發熱,用自己的專業和愛心,助力無數青少年自在成長。
?
1988年,苗菁踏上了三尺講臺,成為一名中學教師。在35年的教育教學生涯中,她始終秉持著“在互動中發現每個人向上動力” 的理念。課堂上,她從不采用填鴨式教學,而是通過巧妙的提問、生動的案例和有趣的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
曾經有一個叫李偉的學生,剛轉入苗菁班上時,成績墊底,性格也十分孤僻,總是獨來獨往,對學習毫無熱情。苗菁沒有對他另眼相看,而是主動走近他。課上,她會特意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讓李偉回答,只要他有一點點進步,就會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課后,她經常找李偉談心,了解到他是因為之前轉學不適應,導致學習跟不上,從而產生了自卑心理。
為了幫助李偉,苗菁利用課余時間給他補課,還鼓勵他參加班級的興趣小組。在一次班級組織的辯論賽中,苗菁發現李偉邏輯思維很強,就推薦他加入辯論隊。在準備辯論賽的過程中,李偉逐漸打開了心扉,和隊友們交流討論,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最終,他所在的隊伍獲得了不錯的成績,而李偉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回了自信,學習成績也穩步提升。
“相信每一株小草都努力朝向陽光,相信每個人都有讓自己美好的能力。”這是苗菁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她看來,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為老師,就是要去發現這些閃光點,引導他們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35年來,她用自己的耐心和愛心,幫助了一批又一批學生成長成才,很多學生畢業后依然和她保持著聯系,時常向她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近況。
近10年來,苗菁將工作重心轉向了青少年團體輔導。她深知,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很多青少年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惑和問題。于是,她運用自己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和中級社工師的專業知識,開展了一系列青少年團體輔導活動。
在一次針對初中生的團體輔導中,苗菁發現很多學生都存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與同學相處,有的學生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同學發生沖突。苗菁設計了一系列互動游戲和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溝通和理解。
有一個叫張萌的女生,因為和同桌鬧矛盾,整天悶悶不樂,學習成績也受到了影響。在團體輔導中,苗菁讓她扮演自己的同桌,體會對方的感受。通過這個活動,張萌明白了自己在相處中的不足之處,主動向同桌道歉,兩人重歸于好。
10年來,苗菁服務過2000多名少年和家庭,她用專業的知識和真誠的態度,幫助很多青少年走出了心理困境,讓他們重新找回了快樂和自信。
退休后,苗菁并沒有選擇在家安享晚年,而是主動承擔起連云港市源動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項目管理及活動工作。她希望用自己所學回饋社會,與有緣家庭一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好地幫助孩子自在成長。
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苗菁組織了一系列家庭教育講座和親子活動。她會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經驗和心理咨詢知識,向家長們傳授科學的教育方法,引導家長們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有一個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給孩子報了很多補習班,導致孩子壓力過大,產生了厭學情緒。苗菁了解情況后,多次和這對父母溝通,讓他們明白孩子的成長需要勞逸結合,不能一味地施加壓力。同時,她也和孩子進行交流,幫助孩子緩解壓力,重新激發學習興趣。在苗菁的幫助下,這個家庭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改變,孩子也逐漸恢復了對學習的熱情。
苗菁還經常組織青少年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讓他們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她帶著孩子們去養老院看望老人,幫老人打掃房間、表演節目;組織孩子們參與環保活動,清理社區的垃圾,宣傳環保知識。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能力,還學會了關愛他人、奉獻社會。
如今,已經年過六旬的苗菁依然精神矍鑠,她每天忙碌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青少年和家庭奔波著。她說:“只要我還能動,我就會一直做下去,能為孩子們的成長出一份力,我感到很幸福。”
苗菁用35年的教育堅守,10年的團體輔導奉獻,以及退休后的持續付出,詮釋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她就像一束光,照亮了無數青少年的成長之路,也溫暖了無數家庭的心靈。她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份無私的奉獻精神。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