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王懷詩 焦云 陳厚臻
啟用全天候宣傳車、簽訂禁燒承諾書、張貼綜禁標語橫幅、建成“藍天衛士”視頻監控系統……這些都是徐圩新區在推進秋季秸稈禁燒過程中采取的有效措施。為了再次實現“零火點”的目標,徐圩新區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進一步強化三級聯動工作機制,建立新區領導包街道(農場),街道(農場)領導包村組(分場),村組(分場)干部包農戶的網格化管理方式,確保責任到人,以此推動秸稈綜禁工作深入開展。
立體式巡查監控秸稈禁燒
“‘三秋’期間,我們成立了由50名職工組成的滅火應急突擊分隊,實行24小時值班巡邏制度,采取高空監控和人員地面巡邏的方式展開立體式巡查,一旦發現焚燒秸稈,第一時間奔赴現場滅火,確保在一小時內處置完畢,實現了‘技防+人防’的高效管控。”東辛農場綜禁辦公室主任張偉告訴筆者,他們與中國移動連云港分公司合作,利用自有鐵塔資源建成 “藍天衛士”視頻監控系統,在東辛轄區內共裝備29個監控點,總投資50萬元,監控覆蓋率達70%以上。
在徐圩新區屬地范圍內,東辛農場是一處秸稈產出量較大的片區,此外還有海軍農場、東陬山村等地也有秸稈產出。為了有效管控秸稈焚燒,在秋季規定的禁燒期間,徐圩新區要求各責任單位積極組織開展禁燒巡查,及時發現、制止和查處秸稈焚燒行為。“我們加大了‘藍天衛士’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力度,充分運用科技手段,著力提升視頻探頭全方位監控效能。”徐圩新區綜禁辦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他們還加強了應急處置能力建設,不僅完善了應急預案,配齊了滅火器材,而且還進行了應急演練。在禁燒期間,新區督巡查組嚴格執行對各單位進行包片督查,堅決杜絕大面積焚燒造成大氣污染。
推進綜合利用上演秸稈“變形記”
在東辛農場東洋分場,筆者看到現場已完成了還田,溝渠內也尋不見雜草的身影。經過深翻,地里的秸稈已經搖身一變成了肥料。在秸稈肥料的滋養下,不久前種下的小麥已經露出了頭,令人看之欣喜。
秋季以來,徐圩新區嚴抓秸稈離田清運工作,堅決做到日產日清,杜絕在地頭、路邊、溝渠堆放秸稈,最大限度降低秸稈焚燒和拋河隱患。通過合理調配收割和還田機械,確保收割一片,及時還田一片,最大限度縮短收割與還田之間的時間差,取得了顯著成效。
“除了還田,我們還健全了政府推動、企業和合作社牽頭、市場化運作的秸稈收集儲運體系,建立了秸稈田間收集、存儲及運輸體系,加強打包場和臨時性堆場建設。”徐圩新區綜禁辦相關負責人說,在一系列措施的推進下,田間秸稈成功上演了“變形記”。
筆者一行來到連云港鼎盛秸稈綜合利用有限公司,廠院里一包包打捆好的秸稈草包正碼放整齊堆在一處空地上。“我們秋季的秸稈打捆供不應求,大部分都賣到了菌菇廠、奶牛廠、造紙廠、電廠等地方,廠里堆放的那幾垛也早就被預定了。”公司負責人徐建平說,秋季以來,他們從周邊收的秸稈超過了1.2萬噸。
“現在,經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媒介以及標語、橫幅等多種形式的宣傳,農民都知道要珍惜秸稈資源了,禁燒的法律意識、環保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有了很大提高,我們的工作也輕松了不少。”徐圩新區綜禁辦相關負責人說。
□